人人都有癌细胞,怎么才能防止它们被激活?关键就10个字!
时间:2022-10-24 01:05 来源:香烟网 作者:佚名 点击:次
理论上每个人的体内,确实都有“癌细胞”的存在。 每天进行的新陈代谢中,生长出100多亿个新细胞的同时,也会长出1-20个“癌细胞”。 因为在机体每时每刻更新过程中,DNA复制难免“出错”,导致基因突变,变异的细胞中一部分就会变成前癌细胞。 别激动!人体细胞偶尔出个错也是正常的,因为人体有上亿个细胞,细胞基数这么大,在分裂和繁殖的过程中,总归会有出错的机会。 简单地说,人人都可能得癌。 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患癌? 人人都可能得癌,但癌症的发生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不激怒突变的细胞,就有机会从源头上防住癌! 由于我们体内免疫系统的存在,可以产生强大的抗癌效果,所以,尽管每个人体内都有前癌细胞产生,但发展成恶性肿瘤的人是极少数。这些错误细胞是会被修复、纠正,或者被消灭掉。比如: 如果体内的癌细胞,在10的5次方以下,一般可以通过人体的免疫功能压制住。所以少量的错误细胞,是不太可能演变成癌症的。 但是,如果体内癌细胞数量大于10的6次方,人体的免疫功能就可能压制不住它了。如果是到10的12次方,人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癌症最偏爱十个字 而生活中的一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甚至成为助长“癌细胞”气焰的帮凶! 一份刊登在在美国《 》杂志上的科学报告显示:调整饮食可降低患癌风险!癌症多半都是吃出来的,当然也能吃回去! 名家名方做了一下总结,发现癌症的发生、治愈都与下面10个字有关,你一定要注意了~ 糖超过25克很危险 瑞典科学家曾对8万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多摄入糖、甜饮料、果酱等食物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吃糖会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胰岛功能受损,成为诱发胰腺癌的潜在因素之一。 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发现,典型西方饮食中,大量糖的摄入可增加患乳腺癌以及癌症向肺部转移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不超过25克。 烫65度是癌症温度 中国人尤其吃饭讲究“趁热”,但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饮品温度在65℃以上饮品(如咖啡、茶等)可能会引发食管癌。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爱喝功夫茶、生滚粥的潮汕人,爱喝大碗烫粥的太行山区居民,常饮滚烫奶茶的新疆哈萨克人,都是食管癌、胃贲门癌的高发人群。 这是因为,过热的食物会损伤食道黏膜,长期吃过烫的食物,黏膜反复受到慢性损伤,就可能引发慢性炎症,进而增大癌变的可能性。 懒快餐吃1次,伤1次 不少人懒得做饭,喜欢吃火腿、香肠等加工食品,还有的人习惯在外就餐,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油盐摄入超标,带来致癌风险。 把上顿饭菜热热、凑合吃掉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剩菜常有致癌物亚硝酸盐的风险。 建议吃饭要按时、定量,吃新鲜的食物,尽量不吃剩饭剩菜。除此之外,懒得运动也会增加癌症风险。 腌松花蛋不要多吃 松花蛋是一种著名的腌制食品,它美味却也有毒,因为在松花蛋熏制过程中会有很多铅元素,铅元素在身体里会蓄积起来,造成铅中毒。 美国癌症研究所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发表的报告显示:食用培根等加工肉制品会提高下腹部癌变(如结直肠癌)的风险。而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将会提高18%的患下腹部癌症的风险。这些加工肉大都采用腌渍的方法制作。 很多老一辈人都喜欢腌制食品,而实际上这类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盐,会在胃内被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会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器官癌变的几率升高。 当然也不用矫枉过正,偶尔吃一次还是没问题的。 咸癌症的“亲戚” 盐似乎是最“危险”的调料,吃得太咸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的慢性损伤,日久会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导致胃癌发生。 美国一年死于癌症的人数约57.5万人,日本约36.5万人。以每10万人的癌症死亡率来计算,日本是美国的1.6倍。这其中就与日本人饮食过咸有关。 吃饭口味重的人,可以多吃一些维生素C的水果,维生素C能帮助阻断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熏含强致癌物 夏天大家更爱吃烤串,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吃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等熏烤类食物,容易得食道癌和胃癌。 熏烤类食物在制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强致癌物苯并芘就是其中一种,它会造成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熏烤类的食物一定要少吃。 油好油炸出来的也不行 油炸食品属于一种高热量食品,一定要少吃,即便是“好油”炸出来的食物,也对人体有伤害。特别是反复煎炸的油,其中的致癌物更多。 《自然》杂志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肥胖、高脂肪及高热量饮食是引发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高脂饮食可驱动肠道干细胞数量激增,使之进行无限期地繁殖,并且分化成为其他类型的细胞,易于引发肠道肿瘤。 酒饮酒需要有限度 美国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人们患胃癌的风险与饮酒量呈正相关:过量喝酒和肝癌密切相关;经常喝啤酒或其他含酒精饮料的人,结肠癌发病率高。 中国癌症基金会建议:男性饮酒每天不超过20~30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0~15克。 霉发霉的花生最易被忽视 发霉的食物当然没有人会故意去吃。不过花生、玉米、大米、高粱等食物很容易受潮,进而被霉菌污染,有时候不易被发现,特别是夏天的凉菜,有一些发霉也是肉眼无法辨别的。 这种情况下的食物,很可能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这种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与肝癌的关系极为密切。 建议大家学会合理储存食物,防止受潮霉变。 烟炒菜油烟最易忽视 吸烟致癌已经是世界共识。除了要戒烟外,做菜的油烟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人的菜以煎、炒、炸等高温烹调方式,但我们不知道,这种做法很容易产生大量油烟,其中夹杂着不少烷烃类物质等致癌物,以及类似于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不但影响皮肤,还会导致肺癌的可能。 大油炒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开窗、开排气扇,尽量使用无油烟的绿色环保饮食方法。 十张最便宜的防癌处方 中国工程院院士、“抗癌领域学术巨擘”、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著名肿瘤学家汤钊猷教授,结合40年抗癌经验,送您《世界上最便宜的十张抗癌处方》,一定要掌握好! 01 用干毛巾擦背 日本曾掀起过一股用干毛巾擦背的热潮。日本专家研究指出,这可以起到防癌作用,因为摩擦受热会激活背部皮下肌肉组织里一种细胞,能起到吞蚀并破坏癌细胞的作用。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不管是搓、擦还是挠背部,都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方法。或者用干毛巾两端戒烟激活癌细胞,直式、横式反复摩擦整个背部10分钟左右,直到皮肤通红发热为止。 02 就着葱蒜吃饭 据了解,山东苍山县是长江以北胃癌死亡率最低的几个县之一,那里人均每年要吃掉6千克大蒜。这和大蒜素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人体内致癌物亚硝酸盐的含量有关。 研究表明,多吃大蒜者胃癌风险会降低60%。大蒜只有被碾碎和氧气充分结合后才会产生蒜素,而且非常不稳定,一旦遇热很快会失去作用。因此最好将大蒜碾碎生吃,或剁成蒜泥放在凉拌菜中。 03 下午1点最防癌 调查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高达47%。这是因为睡眠中会产生一种褪黑激素,它能减缓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产生,从而起到抑制乳腺癌的目的。 汤院士建议,最好晚上10点半前开始洗漱,做好睡前准备工作,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 此外,德国睡眠专家指出,下午1点是人在白天一个明显的睡眠高峰,这时打个小盹,也能增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跃性,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 04 一口饭嚼30次 调查证明,吃饭老是囫囵吞枣的人,患胃癌的几率比较高。而多咀嚼可以减少食物对消化道的负担,降低患胃肠道癌症风险。 此外,美国佐治亚大学实验发现,唾液有很强的“灭毒”作用,能让导致肝癌的罪魁祸首黄曲霉素的毒性,在30秒内大幅度降低。因此,按照1秒钟咀嚼1次来计算,一口饭最好嚼30次,才具有防癌作用。 05 最少开窗半小时 装修污染除了甲醛外,还有一种很强的致癌气体——氡及其子体。它一般藏在花岗岩、水泥、瓷砖里,沿着这些地方的裂隙扩散到室内,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时间长了,就会诱发肺癌。 每天开窗半个小时,氡的浓度就可以降低到与室外相同。 另外,天然气燃烧后也会产生氡,所以厨房烧水时,最好打开窗户戒烟激活癌细胞,关闭与居室连接的门。 06 每天走路1小时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报道,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或者每周散步4小时,能使患胰腺癌的风险减少一半。哈佛大学针对7万人的长期研究也发现,每天走路1小时,就可以降低一半患大肠癌的几率。 此外,运动后出汗可使体内的铅、锶等物质随汗水排出体外,从而可能有助防癌。 07 每天喝6杯水 世界上最权威的医学杂志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表明:每天喝6杯水(每杯240毫升)的男性,患膀胱癌风险将减少一半,女性患结肠癌风险将降低45%。 08 豆浆防“女性癌”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指出,常喝豆浆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大大降低。这是因为豆浆中有“大豆异黄酮”。 它对所有和雌激素有关的癌症都有一定预防作用,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 09 晒15分钟太阳 晒太阳能通过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含量起到防癌作用。维D不足会增加患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胃癌的风险。 为避免暴晒增加皮肤癌风险,每天只要晒15分钟太阳就足够了。 10 每天4杯绿茶 曾有报道,有专家对茶叶的防癌作用进行过17年研究,发现乌龙茶、绿茶、红茶对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有不错的预防作用。 其中,包括龙井、碧螺春、毛峰在内的绿茶效果最显着,其防癌有关的成分是其他茶叶的5倍。 不过,茶水最好不要喝太浓太烫的。最佳饮茶温度应该是60℃左右,茶水浸泡5分钟后,其中有效成分才能溶在水里。 人人都有癌细胞,但不是人人都患癌,关键就在于远离十个字,严格执行防癌处方,就能将癌细胞扼杀在摇篮里! (来源;新老人)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鼓励一下小编... ↓↓↓↓↓点击下面观看往期精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