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展览 世界那么大,我想再颠覆一下
时间:2022-10-25 06:08 来源:香烟网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每一件绝世无双的好作品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曼妙的青春时光。 这是我昨天我去看了徐冰的展【思想与方法】之后的感受。 主作品「天书」和「地书」不觉得有什么,反而是一些日常小画很打动我。(不是贬低,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世人都爱李白狷狂不羁的才华和气魄,但就是有人偏爱无名的灵动秀气的小诗)。 他的画感觉不是用线条画出来的,像是用汉字“画”出来的。每一笔都让人感觉像汉字一样横平竖直,哪怕是柔软的线条如云朵也笔力方遒,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非常震撼和感动。 这力量从何而来?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那句话,作者有公开很多草稿和论文,让我感受到任何伟大作品背后都是心血。 其实我不喜欢天才型选手,我更佩服那种努力坚持最后达到自己目标的。与直接成功相比,后者展现出来的特质更为丰富。 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爆裂鼓手》说的就是一个菜鸟练成宗师的过程。世上的伟大没有一蹴而就的技巧。所谓峰回路转,崖下秘籍,都是故事里哄骗读者的。 其实任何大师都是这样来的吧,所有的惊艳亮相,都源自于长久的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但现在大家好像都觉得活得努力很土。正能量早就过时,现在流行丧:慵懒的躺平,宣布不再努力。大家倾向那种轻巧型选手,只要活得毫不费力就能显得毫不费力,姿态的优美掩盖甚至取代了成就本身。 尤其是在艺术圈,这种比较浮躁的地方,让我看到这份刻苦,觉得非常坦诚和感动。 下面我具体描述一下整个场馆的布局和作品。 1,「天书」 进门是这个「天书」馆,这是主作品。整体作品是徐冰耗时4年香烟展览,雕刻了4000多个伪汉字,然后按照古籍装订的方式组装成古代卷轴、几百册大书以及被放大的书页。 每一个字都是徐冰亲自刻出来的。这些字没有一个是可释读的,包括他本人也看不懂,它们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说是为了强调汉字的形美。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但形美却往往被忽略。将汉字拆分、重新整合,没有意义的汉字恰恰强调了文字的结构美。 可以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对于颠覆传统对文字的可读性的创意,当文字能摆脱它身为一个字的传统使命时,美好如它,字字都是艺术品。 2,「烂漫山花」 然后是作者的一些小画,这个主题叫「烂漫山花」。其中大约是40幅这种小画。朴素自然又简洁有力。这些画有的有名字,有的没名字。 有名字的我都记下来了,分别叫“苞米”,“大草垛”,“苇塘”,“春鸣”,“窗花”,“开拓”,“月下”,“农舍”香烟展览,“网”,“雪”,“泊”,“归船”,“洒香”,“县城小景”,“冬天的场院”。 3,「碎玉集」 墙壁上打着「碎玉集」,也是一些日常小画。这个名字就很别具一格,这些小画也都很美很动人。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猜测是求学期间做的一些“不及格”的画,因为我看到有一份老师的作业评语,大意是“徐冰同学,你的三幅作品不符合本次主题”。 画作类型也同上面的类似,都是田园农舍的质朴小场景。画名分别叫“打谷场”,“蓄水池”,“江心”,“收获”,“农舍”,“草场一瞥”,“牧歌”,“五号楼”…… 4,「鬼打墙」 这幅作品是徐冰在1990年,对金山岭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三面和一段城墙的拓印。他当时的创作理念是任何有高低起伏的东西,都可以转印到二维平面上,成为版画。 而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当时的「天书」问世之后,就有很多人说看不懂,评论家们批评其为“鬼打墙”艺术,所以徐冰就直接用了这个名字。算是回怼? 5,「地书」 这是与谁都读不懂的「天书」相对应的,这是徐冰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不管是哪个文化背景,只要是当代生活的人,都可以读懂。 6,「猴子捞月」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一群猴子用长尾,长臂从书上倒挂下来,手脚相扣结成一条“猴绳”垂向水面,但当他们触碰到水面时,月亮也化作无形。 这幅作品是用21个不同语言里字义为“猴”的文字象形化,这些“文字猴”一个勾着另一个,从天窗顶端悬空挂着。 7,「芥子园山水卷」 这也是一副很特别的画。这是用“芥子园画传”的善本,把其中典型的岩石,树木,流水灯元素以及它们对应的文字都裁剪下来,从新排列拼贴出新的布局结构,然后再雕刻出来的一件8米长的大型山水卷。(脑洞大开有木有) 徐冰说,“清代的沈心友把名家的典型范例提出来,归到一本梳理。我是从梳理把这些典型范式又放回到山水画中去,类似数学里的倒推法。” 8,「汉字的性格」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汉字,作者认为每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汉字就是中华名族的性格,是他们看待和处理事务的方法。 这个作品主要探讨的是,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性格,在未来人类新文明建设中的利弊与作用。 9,「文字写生」 画画里经常说写生,而徐冰的这个写生是真的“写”出来的。因为他们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坐在山上,面对真山写“山”,在有河水的地方写“水”,以字符组合成山水画。 你可以称它们为书法,也可以称为绘画,又可以称为一篇文章。 10,「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 其中有一幅叫野斑马的画很有意思。灵感来自原几年前的一则社会新闻“中国南部某地农民为了开发旅游,将普通的马化妆成斑马”。 徐冰认为这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他将4只驴的毛发染成斑马条纹状,放养在美术馆的草坪上。 这也是打破人们固定思维创作手法。 11,「何处惹尘埃」 911事件后,徐冰在双子塔与中国城之间手机了一包“9/11”的灰尘,他觉得里面包含着关于生命,关于个事件的信息。 而这个何处惹尘埃,是装了世界各地的尘土的展览。炫酷的行为艺术有木有。 12,「烟草计划」 烟草计划是搜集、整理与烟草相关的各种材料制作的,就把它当做是香烟历史发展痕迹的展览。 首先是由香烟制成的这个虎皮地毯。反应的应该是这个意思:烟草与人类的关系就像情人之间,幸福又痛苦,依赖又纠结。 烟草这个与我们纠缠不清的物种,无疑带动了人类社会、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发展。 徐冰用“烟书脊骨”,“杂书卷”,“手提电脑”,“小红书”,“中国精神牌香烟”,“火柴书”,“火柴花”,“黄金叶书”这些小(只是与虎皮地毯相比,体积上的大小)作品记录了从烟草的诞生以及烟草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节点(比如鸦片战争,比如毛泽东当时抽的香烟品牌)。也是烟草与人和城市的发展脉络。 里面有一句话,徐冰是想通过探讨人与烟草之间漫长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和弱点。 13,「魔毯」 2006年,新加坡举办首届双年展,主题是“”,徐冰受邀为当地的观音堂佛祖庙设计一块大型地毯。 这块魔毯选择了四段来自不同宗教或信仰的文本——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诺斯替教派的《论世界起源》,犹太教《塔木德》法典,以及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用正读、反读、回旋读、间隔读等方式组合成一块魔方般的文字方阵。 随颜色的引导,人们可以从中读出不同宗教典籍的段落、片段或诗句。据说这个想法源于前秦才女苏惠《璇玑图》的启发。 14,「空气的记忆」 这是用玻璃瓶收集的2003年4月29日北京的空气,是非典疫情最严峻时期的空气。 15,「木林森计划」 这是徐冰参与的一个肯尼亚的保护自然遗产的公益活动,展出了大约20幅肯尼亚少年儿童创作的绘画。 16,「凤凰的故事」 由徐冰设计的,用北京建筑工地回收的上千种工业废料、生产工具及工人的生活用具组装而成的一只凤凰。 17,「蜻蜓之眼」 一部用监控视频拼接出的电影。素材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监控镜头拍摄的数万小时录像,是中国影史上首部没有专业演员,同时没有摄影师的电影。 一个男子被一群人围殴;包括两车发生争端,一辆车的司机负气掉头回来一下下从正面撞向后车;包括整容医院里医生在一个人脸上忙碌的情景;也包括坠机、道路塌方、火山喷发、高铁出轨等画面。 据说都是一些比较惨的镜头,为的是想让观众走出影院后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么不寻常、不可控,甚至是危机四伏的…… 以上,这个展览,以汉字作为创作的主线。同时有动物如蚕、凤凰、熊猫等反映出来的人类社会背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以及一些对其他主题,比如香烟,比如非洲绘画公益活动,非典,911等事件的研究、探讨和记录就是本次画展的概要。 可能有人以为艺术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信手拈来,让人看不懂。谈及艺术都显得装逼,而所谓艺术内涵都是反应的都是些对现实的鞭挞,反讽等这些虚幻缥缈不接地气的玩意。 而在我看来艺术是最重要的是感受对自己喜欢的那份热爱,让自己受到鼓舞。同时也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任何艺术其实背后是有严密逻辑,有规律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的是作者看世界的角度,让你感慨,哇塞,这件事还可以这样来做,来丰富自己的灵感。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生活存在各种层面的认知,你过去形成的思维模式决定你如何看待世界。我们每个人因时间,空间和思维的局限,都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而我们看书,看电影,旅游,看展,和人交流,本质都是去看别人的世界观,突破自己的空间,时间和思维的局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世界那么大,我想再颠覆一下。 最后还是回到这个专栏的主题来,营销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热爱也是做广告的人必要的,甚至是第一要素。当你300%的热情投入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事情真的会不一样。 而这些大创意也是一种劈开脑海的灵感。那么多的大创意其实也是建立在他扎实的专业能力与辛勤的日日耕耘之上,所有的灵感都不会凭空而来。 鲜血,汗水,眼泪,还有快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