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28个县市的名字都有大来头,武则天敕建的两个,一个在这里
时间:2022-10-25 16:10 来源:香烟网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封建王朝,除了秦以外,皇权不下县自古以来是个公开的规则,而县作为帝国的行政基础又不能离开皇帝的手掌,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 于是,作为形式上的皇权雨露均沾,县的新设及取名由皇帝钦赐便成了历来的惯例。 大的不说,单单闽南三地的县市便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缩影,或乱或治,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大百科全书。 一.漳州 漳州,以“州”为名,在国内无数的州中,实在太过于普通,但提到漳州的建立,则甚是特殊。 唐垂拱二年,虽是唐睿宗的年号,但实则是武则天操纵朝政的开始,故而一般认为垂拱年便是武则天的年号。 在这一年,陈元光向武则天奏请在泉潮两州(泉指福州)之间新设州郡,武则天接受请求,以州治在漳江之畔,赐名“漳州”,从此唐朝时代的中国东南方便全部被纳入帝国的完全统治之中。 漳州的成立,也宣告了闽南这个区域文化体正式形成,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 漳州文庙 漳浦 漳州成立的同时,漳浦也成立了,同样源自陈元光的同一份奏请,武则天以漳州定名原则,拟在州治所在地新设一县,因作为附郭县也同样以漳江为邻,故直接命名为漳浦。 只是后来漳州迁治至鹿溪,漳浦县治才离开漳江成了今天的漳浦县。 但不管怎样漳浦的名字还是和漳江息息相关的。 龙海 龙海算是一个失败的名字,没有底蕴和传统,但却很受青睐,与之类似的还有福州的闽侯、南平的建瓯。 龙海之名,诞生于解放后,是由千年古县龙溪和明代走私大港海澄合并而成,其平庸的名字背后是漳州光辉的沉淀,可惜,都不在了。 龙溪县的建立,是一段精彩纷呈的经历。 魏晋南北朝混乱的年代,中原人不堪战乱纷纷南迁,其中九龙江流域便聚集了不少这样的子民。 到了南朝梁代,梁武帝开发七闽,派了军士各处镇守,梁武帝到了晚年极度信奉佛教,各处倡建寺庙,百姓也多迎合其喜好。 九龙江流域的军民便上演了这么一出好戏:他们上报梁武帝,说是在这边的江内出现了九龙戏水的吉兆,于是梁武帝接受了这种天降祥瑞,为这条江赐名为“九龙江”,并在此敕建“龙溪县”。 而海澄县的建立,却是刻苦铭心。 龙溪县的八都、九都从北宋开始不断地兴修水利,到了明代竟一发不可收拾成了鱼米之乡,特别是发展对外走私业务后,一时风光无两,成了远近闻名的“月港”。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占据龙溪县外海的浯屿为窟穴,各种对龙溪进行侵扰,而八都、九都附近的顽民也借机造反,自称“二十四将”占地为王。 反正整个嘉靖朝,龙溪县沿海,就一个字“乱”。 待到嘉靖末年戚继光平定倭寇后,嘉靖皇帝才批准在月港设县,以稳住沿海的百姓不要动不动就造反,并批示“海氛澄清”,以“海澄”为名。 漳州文庙 长泰 长泰县,位于九龙江北溪的支流龙津溪上,虽是典型的九龙江流域,但最早却是属于泉州阵营。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泉州南安县靠近漳州的边界设置了大同场,场下辖有四乡:永丰、明盛、绥德、武德,武德乡便是长泰县的原型。 唐乾符三年(876年),武德乡升级为武德场,后来更名为武胜场、武安场。 进入五代后,随着南唐灭闽,福建进入三足鼎立时期,留从效占据漳泉两地,名义上听命于南唐,实则割据一方。 在泉州升为清源军后一段时间的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留从效也同步扩大辖地内各区域的级别,升武安场为长泰县,寓意“长久安泰”。 南靖 南靖之名,得名最正也最贴切,因为这个地方历来山高地远,匪乱不断,是该绥靖一番。 南靖最早曾有一县,称“兰水”,隋文帝时期并入龙溪后便不复存在。 宋元时期泉州云霄蜜柚产地,北人南迁进入闽西渐渐成为客家,南靖正当闽客交界,民乱不止,历朝历代甚是头疼。 从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入漳州起,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漳汀一带陈吊眼、陈桂龙、许夫人、陈机察、邱大老、江罗等汉畲民众纷纷起兵抗元,扰的漳州山区不得安宁。 于是,元至治二年(1322年),元英宗便在龙溪、漳浦和龙岩三县交界处新设一县,名为“南胜”,以示蒙元在南方战无不胜之意。 这个南胜县,成立后也是各种周折,不是县治被攻破就是瘴气太盛,几番迁移最终勉强在靖城稳住,蒙元大概是已经没辙了,于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将南胜改为“南靖”,意为“南方之靖”,这一改还真有点效果了。 南靖土楼 平和 平和县建县前的历史其实是和南靖县重合的,南靖早期的两个县治都在今平和境内,一在南胜镇,一在小溪镇。 别看现在平和县周边挺安定祥和的,回在宋元明三朝时,这里简直是贼窟,乱的很,以至于说“平和”、“永定”和“南靖”等名字是适得其所。 从宋代起,大量北方人进入闽西汀州,而这时山中的畲民也开始慢慢出山,他们由免赋税到纳土归顺,经历了从被动汉化到主动汉化的全过程,在这过程中又遇到蛮不讲理的蒙元百年统治,却是让他们很不自在。 于是在漳汀潮赣一带的民众便开始了此起彼伏的起义、被镇压、再起义的死循环。 而其终结者便是一代名儒王阳明,亦称王守仁。 他成功压制了畲民起义,并在起义的地方奏请正德皇帝在此边区设立三个县,其一便有“平和县”,寓意“寇平民和”、“平定咸和”。 平和蜜柚 诏安 诏安,号称福建南大门,地点不错,人口、地盘也是可圈可点,就是建置不太延续,有点可惜。 诏安早在陈元光开漳时便是大唐将士四处巡防点之一,当时称“南诏堡”,从那时起,诏安县城就已经是当地的中心了。 后来,随着漳州的建立,南诏转身一变成为“怀恩县”,只可惜,她没能撑太久便又并入漳浦了,直到明嘉靖九年(1590年)才得以重新立县,以“南诏安靖”之意取名为“诏安”。 诏安的设县,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言正名顺,倒是有点“走后门”的感觉。 诏安先是以军事要地的身份存世,在正德海禁解除时,梅岭港海上贸易造就了当地一批有钱人,他们急需政治地位的提升以保障其贸易的持续性。 截止嘉靖八年,诏安人许仲远已经第三次向朝廷申请建县,他拜托督察院经历叶亹协助写奏章并在北京疏通关系。 算是老天不负苦心人,第二年,诏安便被批准设县了,当年诏安海上的海市蜃楼算是一剂催化剂,让求仙的嘉靖帝勉强点了头。 诏安青梅 云霄 云霄,本应是漳州市中心的,漳州之名的源头漳江便在云霄境内,漳州最早的建置县绥安县也在云霄县域内,怎奈绥安消亡,漳浦和漳州均已迁出,只留下一江春水和一片红树林。 云霄县,一直到民国初年才得以立县,当时失去了皇权的洗礼,名字都是比较随意,以云霄山为县名,简单易懂。 然而,如果真的这么想就错了。 云霄的出现由来久矣。陈元光的祖母魏妈,号云霄;漳州府城南门曾名“云霄门”;这一切都指向了云霄县曾经的存在,以至于元代在此设云霄驿,明有云霄镇,清有云霄巡检司、云霄抚民厅等,于是云霄县的出世也就顺理成章了。 云霄枇杷 东山、厦门、金门 此三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因其名字的源头都来自一处,应该一起叙述。 三处的建城,不在于民事,而在于防倭。 明初,倭寇偶有侵扰沿海,朱元璋下令将日本列入永不征讨之国,于是派江夏侯到福建沿海择要害之地建城守御,而所建之城在周德兴眼里大多固若金汤,于是一一予以命名。 在嘉禾者名曰“厦门城”,在烈屿者曰“金门城”,在诏安外海者曰“铜山城”,随着这三个地方在后来的海洋历程中逐渐壮大,他们的名号也因此衍生。 铜山雅化为“东山”,民国初年独立设县,名为“东山”;厦门,民国初脱离同安成立为“思明县”,不久便升级为“厦门特别市”;金门也是民国初年脱离思明县独立设县,名为“金门县”。 江东桥 华安 华安是年轻的,也是民国时期的新产物。 如今的漳州,人口排省内第三,GDP第四,看似挺一般,但在民国初年却非常牛,省内排个第二不成问题。 漳州的很多县都是民国时出现的,而在这之前,大多已经升级为副县级。 如龙溪县,沿海地区设石码厅,山区则将龙溪县丞移驻华丰,后来华丰成为华安,石码成为龙海市驻地,而龙溪县城则分出漳州市区,后来的芗城,龙溪步文等镇成了龙文区,角美成了台投区,整得龙溪县分身乏术。 华安土楼 二、泉州 泉州,擅长刷经验,在福建乃至国内都有一定名气,但说到泉州之名,却远没有城市那般锋芒。 泉州之名落到泉州身上始于唐景云二年(711年),泉州之前的名字为“武荣州”泉州云霄蜜柚产地,很多人认为泉州之名源于市区北部的清源山,当时也称“泉山”。 “泉州”源自“泉山”是对的,但是否是清源山便值得深究了。 同样是景云二年,福州也有了变化,她由“泉州”改称“闽州”,而福州自古便是温泉之城,在这之前福州的名字竟是“泉州”,看似有点不可思议。 而事实或许便是如此,福州由“泉州”升级为闽州都督府,于是泉州之名便取代了武荣州,使得泉州一用就一千多年。 南安 南安,从地理上看,长条形,坑坑洼洼的,显得有些突兀,然而正是这种突兀,才显得南安对得起如此深厚的份量。 南安是整个福建南部市县的鼻祖,古老的可怕,可以说整个厦漳泉莆龙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南安分割出来的。 南安的出现,得从三国说起,三国鼎立之时,谁也吃不下谁,于是魏北征乌丸,蜀讨南蛮,而东吴则破百越,各自做起了开疆扩土的勾当来。 孙权派贺齐入闽,再一次肃清了闽越残余势力,使得中原百姓和势力深入闽地,待到吴景帝永安三年,孙休大分闽地为县,在其理解中的最东边设置了东安县,也就是今日南安的起始。 东安县,进入晋代更名为晋安,进入梁代为梁安,最后在陈代定名为南安。 晋江 晋江的得名和设置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因南安的古老,以至于早期的泉州州治一直与南安县同城而设。 或许是风水问题,以南安为基础的州郡级总是没能延续,分分立立没个头绪,从梁安郡、南安郡,到丰州、武荣州都是如此,甚是烦人。 直到唐久视元年(700年),复苏的武荣州放弃了丰州故地,改在了更下游的江边重建,这下总算能够延绵下去了。 18年后的开元六年(718年),站稳了脚跟的泉州,开始筹划永久基业。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为由,向唐明皇奏请置县,得到的批复是直接以比邻的“晋江”为名,自此,泉州附郭县便由南安改为晋江。 惠安 惠安与南安、晋江,合成泉州三邑,算是泉州下属的扛霸子之一,历来也是不得了的县。 五代后期,陈洪进据有漳泉两地,待宋太宗接下赵匡胤的天下后,审时度势的陈洪进便立即纳土称臣。 经过闽国和留从效、陈洪进的有效治理后,宋初的泉州经济人口大繁荣,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太宗为显示自己的仁德宽厚,析晋江东部沿海新设一县,“以惠安民”,定名为“惠安县”。 惠安石雕 安溪 唐咸德五年(864年),南安县西界的两个乡被新设了小溪场,到了留从效当政的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与长泰县的设置同一年,小溪场监詹敦仁向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申请建县获准,县名为“清溪县”。 这是一个留从效大刀阔斧改革的好年。 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被彻底镇压,清溪人对于方腊的籍贯睦州青溪与清溪同音甚是感冒,于是向宋徽宗请示拟改县名。 宋徽宗照顾到清溪县的实际情况,仿照泉州其他县的安字特色同意更名其为“安溪县”。 安溪茶园 同安、德化、永春 此三县,过去在泉州算是苦命三兄弟,远没有三邑来的风光,之所以放一起说,是因为他们的立县都来自一次恩赐。 同安始设县的年代极早,只是不长久。 传说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许督在大同驻扎,故当地很早就以大同称呼。 晋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统一东吴大分天下,在福建新设晋安郡的同时,也析出东安县西南方新设一县,为“同安县”,只是不知何缘故,同安县很快就被废了。 直到贞元十九年(803年),才又以大同场的身份出世。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借闽王王延钧称帝重新划分州县的春风,同安县才又复苏成县。 德化,地处闽江流域,本是福州势力范围,后来被纳入泉州府,才渐渐闽南化,它大概是闽南各县中比较特殊的来源。 与大同场出现的年代相仿,德化最早也是以永泰县归德场的身份现世的。 更神奇的是,同样在闽王王延钧称帝的那年,德化县也升级了,这个时间点出现的县都是在场的名字上增加些功成名就的字眼。 永春,诚如其名,是个世外桃源,也是闽南各县中最早设场的地方,历来便以山水优势成为北人优先考量的避居地。 在隋文帝时期,福建被缩编至五个县,永春那时便是南安县北侧的桃林场。 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闽王称帝,才升为“桃源县”,以其众水会于桃溪一源之故得名。 闽通文三年(938年),因与湖南桃源县重名,遂以境内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县。 德化瓷窑 石狮、鲤城、丰泽、洛江 此四地,号称晋江四大金刚,是脱胎于晋江县的四个新生力量,年代都不远,甚至很近。 1987年,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吸收和利用泉州华侨力量,国务院批准将晋江沿海的数镇单独划出,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其中的石狮镇为名,定名“石狮市”。 至于鲤城,及从鲤城衍生的丰泽和洛江,其名字则是在原地断章取义搜集而成,鲤城以泉州城形似鲤鱼的古称,丰泽取自宋代水利丰泽斗门,洛江则以洛阳江得名,这些相对没有典故就不必深究。 石狮服装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