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勇闯新路发展林下经济 高质量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时间:2022-11-01 13:23 来源:香烟网 作者:佚名 点击:次
立冬前后,当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时,西南地区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羊甲村蓝莓基地的100多名村民正在套种中药材天冬,锄草、松土、施肥、栽种、浇水……一排排蓝莓树沿着山坡蔓延开来,天冬穿插其间茁壮成长。这是丹寨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真实写照。 林下经济是依托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双赢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产生“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经济收益,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发展林下经济,是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殷殷嘱托、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必然选择。 今年6月,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黔东南州调研时指出:“要做足林下经济文章,走出一条运用‘八要素’发展林下经济的新路,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为金山银山。”丹寨县委县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聚焦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福建云霄水果种植基地,为助农增收提供新引擎,激发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新动能。 天时地利人和。丹寨县地处贵州东南部,海拔高,日照好福建云霄水果种植基地,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为70.68%,林地面积100.35万亩,坡度25度以下的有7.5万亩,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丹寨县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丹寨县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成立了以县委书记袁尚勇、县长徐刘蔚为组长的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联四包”县级领导包保推进乡镇林下经济产业的工作责任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生态可保护、农业有增效、农民获增收,真正闯出了一条高质量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发展新路,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村民在林下种植中草药天冬 黄晓海 摄 差异化种养 错位优势实现良性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拓宽农业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丹寨县虽地处山地,但部分地区坡度平缓,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向山要发展空间、要经济效益,是丹寨的必然选择。可是,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摆在丹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群众种什么?怎么种有更好的收益?如何提高群众的种养积极性?种养后怎么能卖出去? 错位创造优势。贵州全省深入农村产业革命,黔东南全州着力发展林下经济,丹寨县没有一哄而上,而是谋定后动,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选择,避免跟其他县区硬碰硬、打遭遇战。通过认真细致地考察、调研以及农业等部门的科学检测,根据海拔、水文、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结合当地种养传统,全县确定发展林下养鸡,林下养蜂,林下种植中草药等产业,蓝莓套种天冬、百部、仙茅、黄精,吊瓜套种板蓝根。 龙泉镇高要林下经济产业基地,一排排马尾松挺拔有力,直冲云霄。阳光从参天的树枝缝隙中洒落到林下一垄垄天冬苗上,前两月栽种的天冬已经发出新的枝芽,松针掉落覆盖黄色土壤,竟无杂草。龙泉镇党建办工作人员彭杰捡起垄上的松针告诉记者:“丹寨有种植马尾松的传统,林下土层较厚,铲掉林下灌木就能种植中草药,既不影响生态环境,又能满足天冬等喜阴类中草药的采光需求。”旁边不适合种植中药材的树林被围起来养鸡,稀稀拉拉的小鸡飞快消失在树林中。贵州黔宝土鸡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罗祖丽介绍:“鸡苗每亩放养100只左右,鸡苗长大后就每亩放养30只左右,既能保证山鸡的质量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因地制宜,选好产业。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也尽量避免同质化发展,利用错位优势,做好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兴仁镇坡度25度以下土地较为集中,目前实施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2个1000亩,林下生态禽类养殖基地6个3.2万羽,林下养蜂基地4个600箱等。扬武镇地形较复杂,实施林下种植天冬、钩藤、黄精以及蓝莓套种板蓝根、百部等中药材1200余亩,在老冬、扬颂、红星等村发展林下养蜂600箱,在番翁、龙塘、乌雄等村发展林下养鸡3万余羽。 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村民在马尾松林下种植天冬 黄晓海 摄 规模化发展,抱团发展促进农业增效 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有客观规律性,其中一点就是有规模才有市场。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土地分散零碎,全省500亩以上的坝区仅有1600余块,其中丹寨县仅有7块,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容易实现规模化发展。惟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通过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把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动起来,有效整合村集体和农民手中少而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化零为整,集中优势。 规模产生效益。站在五里坝区羊甲山巅极目远眺,一片片产业园连绵起伏,产业路交错贯通,集中连片的中药材、精品水果、茶叶等产业带动了羊甲、天星桥、金瓜洞、乌尧等周边9个村寨的发展。拥有五里、马寨、展良三个500亩坝区和交圭200亩坝区的龙泉镇,是丹寨县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的典型。 目前,丹寨县已完成林下中药材种植3070亩,林下养鸡6.8万羽,林下养蜂2155箱。根据规划,将达到中草药种植10万亩,养蜂5万箱,养殖七彩山鸡100万羽的规模。 丹寨县积极探索抱团发展、易地置业、“三变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同用、成果共享,产业规模化正在释放越来越多的红利。目前,全县50余个合作社都实现了抱团发展。对发展林下经济不具备条件的乡镇,丹寨县还探索易地产业扶贫,到条件较好的乡镇行政村流转土地发展对全县抱团发展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家都在种,可种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不少地方在这个问题上踟蹰不前,在种与不种、种多与种少上犯了嘀咕。丹寨县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伊始就全盘谋划,从种植源头到销售终端进行通盘考虑。为确保种养有质有量,丹寨县以需求端倒逼供给端改革,摸清供给底数,招商引资进有技术、有市场的公司进驻,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从种苗提供、技术养护等环节都有专业公司带动参与,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保价收购合同,既保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高质量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丹寨县还建设冷链等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拓展本地及周边市场、省内市场、对口帮扶城市杭州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确保产品销售,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 不仅要卖出去,还要卖得好、卖得价高,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错季销售,还可以提高附加值。丹寨县围绕重点农产品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深加工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有效消化农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贵州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进驻丹寨县后,没有停留在蓝莓鲜果种植上,而是向精深加工要出路,增加干果、花青素提取和蓝莓酒等品种,大大提高了附加值。 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村民在马尾松林下种植中草药 黄晓海 摄 多元化增收 利益联结带动农民致富 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是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重要内容。丹寨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贫困户流转土地入股,并进入生产基地务工。过去只能靠种植玉米和红苕等维持生计的农民,如今有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务工工资等多个增收渠道,拓宽了农民的致富路。在兴仁镇烧茶村林下养殖基地,排调镇和雅灰乡养殖的两万余羽山鸡半年后就能上市销售。每只鸡能获得10元左右的收益。产业所在村能获得5%,其余的95%归项目实施行政村,其中的70%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 龙泉镇副镇长唐全禄以蓝莓套种天冬产业为例算了一笔产业账,蓝莓3年挂果,每年每亩收益1万元左右。蓝莓套种天冬3年后采收,亩产量700至1000公斤,每公斤22元保底收购,亩产值1.54至2.2万元。唐全禄接着说:“市场好的时候,天冬每公斤50元,那样亩产值就可达到3.5至5万元。” 借势马鞍羊甲精品水果带繁花盛开,龙泉镇发展林下养蜂,有着多年养蜂经验的技术员舒毓发所属九岭蜜蜂养殖有限公司,他和7名技术员一起负责这一项目,公司提供蜂苗和技术,当地农民参与养殖,蜜蜂的损耗必须控制在5%以内,一箱蜜蜂一年产蜜15斤,每斤150元上市,公司负责回收和销售。比起单打独斗的小农运营方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为丹寨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添了更多信心和保障。 好收益带来了好生活,也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龙泉镇羊甲村曾经的贫困户王启能三年前加入合作社现已成为管理200多亩蓝莓园的基地负责人,58岁的他每天带着务工群众一起干活,精神焕发,干劲十足。他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流转土地每亩600元到800元,在基地管理每天120元工资,合作社每年还有分红。早已脱贫的王启能美滋滋地告诉记者:“我家还养了6头猪两头牛,日子越过越好了。” 过去是一年到头懒洋洋,现在是撸起袖子奔小康。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致富路上,王启能的步子越来越坚定,日子越过越红火。(涂林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