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造烟的村子 炊烟
时间:2022-11-07 00: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童年的乡村,家家户户都烧柴煮饭。无论走进谁家的灶房,都能一眼看见半个人高的土灶和紧连土灶的风箱、灶上的大铁锅、屋角的水缸、石板案桌,一色的黑不溜秋,都是被柴烟熏的。村子的上空,每天都有三次烟雾缭绕,那是一日三餐的做饭时刻。一柱柱炊烟从家家户户屋顶冒出来,有的贴着房盖,似乎很沉重,直不起腰,像驼背刘二叔。有的直上青天,慢慢淡成一缕云,袅袅娜娜,像邻居家的兰妹。 小时候我常在后山梁放牛,肚子饿了就看山坡下的农院,有炊烟升起,就知道吃饭时间快到了。然后就看向自家屋顶,盼着望着快一点儿冒出那一缕或浓或淡的炊烟。炊烟升起了,我就可以牵着牛闻着炊烟的味道回家了。每到这个时刻,那些在田地里劳作的大人们,也会放下手中的农活,扛着锄头、挑着粪桶、肩着犁耙往家里走。 炊烟,是呼喊田间劳作的家人吃饭的一只喇叭。 炊烟在早晨,是庸散的,凌乱的、参差不齐的。像没睡醒的孩子,打着懒洋洋的呵欠。这是因为煮妇起床的早晚不等、夜里雾气又过重的缘由。而中午私自造烟的村子,又是急促的,心急火燎的。那是因为人们急着吃过午饭,好继续去田地里劳作。傍晚的炊烟却慢了下来,像三阿公吧叶子烟,悠闲,不疾不徐。劳作一天,需要炒两盘可口的下酒菜,犒劳疲惫的身子。这个时候,炊烟也舍不得一下子离开村子,在院落与院落之间,连成一道烟杠,把厨房里串出来的蒜苗回锅肉、青椒回锅肉的香味儿东家送西家、西家送东家,村子里弥漫着诱惑的香味。谁家媳妇炒得香,谁家媳妇饭烧糊了,都被那烟味儿泄了密。 我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看炊烟。这样的日子里,炊烟袅袅婷婷地扭着小蛮腰,仙女般往点缀着几朵白云的蓝天上飘去。有时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有时心急火燎,像去赶场买油盐酱醋茶的村妇。看着看着,我就觉得,苍天与大地的距离,其实就一柱炊烟的距离。 炊烟在我的小村飘荡了多少年,我不知道。但我的小村有多少岁,它一定就有多少岁。我也一直坚信,只要小村在,炊烟就会在。 90年代,村里人的土坯房开始改建红砖房、楼房后,一些人开始用电饭锅、沼气煮饭炒菜,炊烟在村子里逐渐减少。到2007年,家乡通了天然气,村里人想到自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清洁能源了,兴奋不已,都纷纷拆除柴灶,安装新型灶台。炊烟更是从一座座农院上空几乎消失殆尽,而土灶、风箱、水缸等长期霸占农家灶房的几大件也几乎彻底消失了,只有个别老年人还习惯于柴灶煮饭炒菜私自造烟的村子,灶却已经是白净的瓷砖灶面了,水也是自来水了。村里的那口古井,早已闲置小村一隅。 现在回到乡下老家,想闻闻炊烟的味道,想吃顿柴火饭柴火烧鸡,已经成为一个奢想了。 炊烟是乡村的原始符号,是浓浓的乡愁,时常飘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怀念,让我留恋,甚至惆怅。尽管如此,这又何尝不是乡村与城市缩短差距的一个体现?何尝不是乡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飞跃呢? 炊烟在乡村历史舞台的退出,我在怀念回味之余,也有一种欣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