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烟草产业改革发展调查:再创新辉煌
时间:2022-12-07 16: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孙晓云摄】 云南经济驶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烟草产业贡献巨大。“两烟”兴则云南经济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如此。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进程中,它仍将作为云南经济第一支柱与全省不断培育壮大起来的新支柱产业群共同发展,为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烟草产业支柱的建设。多年来,省委书记白恩培反复强调,“‘两烟’是云南的经济支柱和财政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闪失。” 2002年,在云南烟草发展最困难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第一次烟草工作座谈会,极大地振奋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尤其是烟草系统干部职工的发展信心和热情。全省烟草工作座谈会自此成为每年必开的一个重要会议。 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5年后的省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继续巩固提高烟草产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 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强有力的领导下,我省的烟草产业近年实施了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战略;进行了工商分设、资源品牌大整合、“走出去”联合重组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迈出了止住连续5年下滑、恢复增长、加快发展三大步;形成了红塔、红云、红河三大工业企业集团握指成拳、三角支撑、优势互补、竞争力强劲的发展格局。 2007年,云南烟草系统更是捷报频传:税利一举突破600亿元大关!创造了产销量突破100万箱、创税利突破100亿元的“双百品牌”——“云烟”!5年来,云南烟草产业健步疾行,税利连续翻越了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高峰。烟农收入达到了89.4亿元。 在大对大、强对强、快对快的国际国内竞争格局里,云南烟草产业缘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发展、再创新辉煌? 科学定位大资源铸造大品牌 云南烟草产业的风雨历程,烟草产业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与全省经济发展的轨迹构成了相同的发展曲线。烟草产业因此被称为云南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由于历史的、客观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令人惊叹的是,多年以前,云南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一度位居西部省市区前列。正是烟草产业的崛起创造了如此辉煌。 1958年,“云烟”成功面市,成为全国唯一使用云南烟叶单一配方制造的高规格、高质量的甲级烟;同样在1958年,另一个卷烟品牌“红塔山”诞生在红土高原;“红河”卷烟品牌则年轻一些。烟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支撑起了云南经济半壁江山。上个世纪最后的20多年时间里,云南烟草产业累计实现税利3100亿元。 然而,在世纪之交,云南烟草行业陷入“严冬”,连续5年增速走低。2002年,我省烟草产业发展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工商税利从1998年的380.4亿元降到327亿元。“红塔山”的年销量更是从近90万箱减少到31.5万箱。烟草产业的急速下滑,不仅仅严重打击了烟草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更重创了全省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 人们说,“寒流”来自国家的“两烟双控”政策,来自于各地加强对云烟的市场封锁。有人更是悲观地预言:云南烟草产业夕阳西下,谁也无力回天。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形势。2001年末,新到任的省委书记白恩培指出:国家出台“双控”政策,使各地对云南烟的市场封锁力度减小了,对云南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云南是得实惠而不是受到伤害!他提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国家没有实行专卖和统一管理政策前,各地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抵制外地烟,保护自己的品牌,以至于出现“谁进外地烟就免谁的职”的现象。但是,那时的云南烟仍然横扫全国,谁也阻挡不住。有的人甚至违反规定,想办法倒卖云南烟。“为什么云南的一类烟、优质烟的市场份额不如过去那么高?为什么云南的卷烟不像过去那样畅销?各地烟草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云南烟下滑的根本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 为了鼓舞斗志,激发全省烟草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干劲,省委、省政府提出:“奋斗三年,再创新辉煌。” 三年再创新辉煌目标,就是到2005年税利恢复到380亿元的历史最好水平!2002年末,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省烟草工作座谈会。 省委、省政府传递出的决心以及所提出的明确奋斗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干部群众,尤其是鼓舞了烟区干部群众和烟草系统的干部职工。烟草系统认真反思,充分认识到导致效益不断下滑的重要原因,是一类烟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二、三类烟的比例不断增加,导致生产总量没有变化,效益却严重缩水。 面对新的形势,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拥有优质的、丰富的烤烟资源,就要打造出中式卷烟大品牌。必须根据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细分市场,发展名优卷烟,通过增加单箱税利提高效益。 科学的定位,为云南烟草产业“突出重围”、提前实现“三年再创新辉煌”目标,找准了着力点,撕开了突破口。 握指成拳大整合打造大集团 一分一合,云南从2003年开始大动作改革、发展烟草产业。 分:工商分设,改革烟草工商管理体制,成立云南中烟公司。 合:联合重组,整合资源,整合品牌。 工商分设,工厂就是工厂,公司就是公司。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开始集中精力抓好卷烟的生产经营;省局(公司)则集中精力抓好烤烟生产经营、省内卷烟销售和专卖管理。工商双方各负其责,分头行动,集中精力抓主业,同时密切配合,进一步增强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说起云南中烟公司成立之初的状况,公司负责人神情凝重。近年来全省烟草系统不断创造的新辉煌并没有抹去他们对当初千头万绪、百废待兴、改革压力异常沉重等状况的深刻记忆。他们概括道:“当时的云南中烟,散、乱、差、低。” 2002年,全省生产卷烟960万箱,由9个烟厂、36个品牌、200多个规格来瓜分。全国100万箱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云南就占了4家。企业之间各吹各打,互为敌手。全省每年500多万箱卷烟卖到省外,占全国省际间交易量的五分之二,还有近一半产量留在家门口的市场上。由此可见,每家烟厂都得腾出近50%的精力,来对付省内同行,品牌战、价格战此起彼伏,一波比一波惨烈,内耗非常严重。当年,效益最好的卷烟单箱税利不过5200元,而平均单箱税利不到5000元。而且,多数企业包袱沉重。昭通卷烟厂效益最好的一年实现税利8.2亿元,却背负着19.8亿元银行贷款、10亿元呆账坏账,资不抵债。同样,春城卷烟厂贷款13.5亿元,不良资产9.5亿元;曲靖卷烟厂贷款18.5亿元……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两烟”新政带来的挑战,烟草企业向多领域进军,试图以多元化发展支撑企业的大厦。2001年云南香烟,全省烟草系统投入建筑材料、酒店业等非烟产业的资金220多亿元,其中不良资产高达30%。 省委、省政府指出,出路只有一条:收缩拳头,整合资源,集中品牌,做精做强做大。 同时,一阵东风吹来,为云南烟草产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国家烟草专卖局以红塔集团为试点,积极探索联合重组、整合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烟草企业和卷烟品牌的改革之路;红云集团则作为中国烟草行业第一家工厂制改公司制的试点单位,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 云南拉开了烟草行业大规模的联合重组大幕。 2004年9月,云南9家烟草企业被整合成4家,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九变四”,组建了居于全国第一、第二位的两大烟草集团。2007年5月,红河卷烟总厂成功改制为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云南所有卷烟工业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至此,云南烟草产业终于构建起红塔、红云、红河三大卷烟生产企业集团“三足鼎立”的强势格局。 整合品牌,决心大,难度也大。“那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云南烟草系统的负责人回忆说,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地方情结、品牌情结、干部情结。“毕竟每一个品牌都是几代人的努力创出来的,是‘传家宝’,我们非常了解,但不改革出路在哪里?” 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也需要顾及各方各面的长远利益。正是有效保护了地方、干部和职工三方面利益,整合工作得到了广泛支持,顺利地实现了目标。 至2007年,我省的烟草品牌从36个整合为17个,200多个规格被缩减为60多个。重点卷烟品牌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玉溪、云烟、红塔山、红河、红山茶、红梅6个重点品牌的产销量占全省总产销量的比例达到89%;平均单箱税利由近5000元提高到近8000元。 2007年的最后一个月,大整合、大发展带来的喜讯格外振奋人心: “红塔山”年产销量历史性地突破100万箱,对中式卷烟品牌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标志性的影响和意义;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云南省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式卷烟大品牌发展高层论坛在玉溪成功举行; “云烟”单一品牌年产销量突破100万箱,实现单一品牌年创税利突破10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双百”目标; 全省烤烟收购量从2002年的1262万担增加到1505万担,约占全国烟叶产量的40%;烟农收入达到了89.4亿元; 全省烟草税利一举突破600亿元大关! 目前,云南烟草行业大整合效应已经显现,各企业总体竞争实力显著提高,形成了红塔、红云、红河“三红”集团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克服了自1998年以来我省卷烟企业此起彼落,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随着大企业先进的管理、工艺等相继注入,极大地提升了规模较小的烟厂的发展能力、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重组4年来,昭通烟厂的效益翻了一番多,相当于再建了一个同等规模的烟厂。最有说服力的是,昭通烟厂、春城烟厂等企业原来的贷款已经全部清还,呆账死账已经全部消化,实现了“零贷款”经营。烟草企业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发展。 狠抓关键大投入夯实大基础 在对烟草企业实施大整合过程中,我省从来没有放松烟叶的生产发展。全省上下充分认识到烟叶是烟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云南烟草产业的强势地位,首先来自于优良的烟叶品质。 大家充分认识到,要做强做大“两烟”产业云南香烟,必须有稳定的、坚实的烟叶基地作支撑。建立现代烟草农业,是我省着力建设“第一车间”的目标,也是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007年,全省共有12个州(市)、99个县(市、区)、798个乡(镇)种植烤烟,种植面积536.23万亩,涉及农户150.93万户。建设烟草产业“第一车间”,加强和巩固烟叶的基础地位,不仅关系烟草系统的发展,更是关系千百万人切身利益的工作,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最直接的体现。 为此,我省不遗余力地实施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实施了原料差异化战略部署,各集团公司狠抓区内外的原料基地建设,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和烟叶品种。红塔集团加大了K326和“红大”品种种植面积,抓好科技到位率,做好原料生产扶持工作;红云集团的烟叶基地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原料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红河集团烟叶生产保持良好态势。全省对烟农进行补助,“红大”烟叶每担补助300元,其他烟叶一担补助120元,为农民发展烟叶生产创造条件。 2007年春夏季节,我省遭遇长期干旱和多雨天气的轮番袭击,烟叶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全省仍然完成了烤烟的种植、收购任务。究其原因,就是我省长期以来狠抓原料基地建设,不惜投入巨资建设和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仅2007年就投入资金18.6亿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22.7万件,广大烟农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其中,烟水配套工程惠及农户44.4万户,烟叶调制设施项目惠及11.9万户农户。 基础工作扎实,措施有力,保证了烟叶生产的平稳发展。 据了解,我省将进一步制定现代烟草农业的实施方案,提出具体措施;争取将我省几大烟区列入国家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继续扎实推进烟水配套工程、烤房改造建设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工程规划、实施计划、勘察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完善措施和办法,强化烟水工程后续管理,确保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到2009年,全省要划定、建成1116.61万亩基础设施配套、保护制度健全、稳定、适产的高标准基本烟田,实现隔年轮作,年种植烤烟544万亩以上,烤烟产量维持在1600万担左右。同时积极推进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和效益,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夯实烟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年末岁首,我省烟农又听到了好消息:从明年起,烟叶将要适当提价,以进一步保证烟农的利益和种植烤烟的积极性。 合纵连横大气魄抢占大市场 生产厂家多但规模小,品牌众多但形不成品牌规模,消费市场庞大但分割封锁严重等问题,是长期以来我省烟草产业发展中的“老大难”。 为了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我省较早地启动了联合重组、品牌扩张战略,在建成全国最大烟草集团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全国第一”。 1995年,云南以玉溪卷烟厂为核心企业组建了玉溪红塔集团,以松散形式拥有大理卷烟厂等成员企业。1998年,红塔集团对长春卷烟厂进行了承担债务式兼并,创造了全国烟草行业跨省兼并的先例,同年吸纳了楚雄卷烟厂。 云南烟草产业需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联合重组。2002年,红塔集团与海南省烟草公司共同组建了海南红塔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在烟草行业中首次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合作;2003年,与辽宁省烟草公司进行股份制合作,成立了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海南和辽宁省公司股份划转到中烟实业发展中心;2004年,红塔集团取消了楚雄、大理两个卷烟厂的企业法人资格,将其作为集团的两个分厂,进一步理顺了与这两个卷烟厂的关系;2006年,红塔集团以长春卷烟厂净资产出资,中烟实业发展中心以延吉卷烟厂净资产出资,双方共同组建了吉林烟草工业公司。 红云集团是中国烟草行业首家工厂制变公司制的改制试点单位,于2005年11月8日正式成立。集团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就迅速完成了一系列联合重组的大动作,形成了下辖昆明卷烟厂、曲靖卷烟厂、会泽卷烟厂、昆烟卷烟分厂、乌兰浩特卷烟厂5个全资生产厂,控股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参股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的全国第二大烟草集团。 年龄刚过半岁的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由红河卷烟总厂改制成立的,近年来一直没有放松“合纵连横”的战略步伐:2003年,红河卷烟厂与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及云南省烟草红河州公司分设,完全以工业企业建制运行;2004年,红河卷烟厂与昭通卷烟厂合并重组成立红河卷烟总厂;2005年,新疆卷烟厂加盟红河卷烟总厂;2007年5月,红河烟草集团正式成立。 2007年,云南中烟卷烟产量共完成701.76万箱,同比增长4.1%。其中:省内企业完成670.26万箱,同比增长3.3%;省外生产点(新疆、乌兰浩特烟厂)完成31.5万箱,同比增长17.5%。省内企业工业销量共完成666.6万箱,同比增长2.7%。“三红”企业的产、销、效全面增长。其中:红塔集团实现税利同比增长23.6%,红云集团同比增长28%,红河集团同比增长11.3%。 科技创新大突破收获大效益 2004年,云南烟草支柱产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全省烟草系统实现税利381亿元,超过了1998年380.4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提前一年实现了“三年再创新辉煌”的目标。 乘势而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烟草第二个“三年再创新辉煌”的目标,要求到2007年税利达到500亿元的历史新高。这个高度被提前一年实现。2006年,烟草系统实现税利505亿元。 高峰接连被跨越,成绩不断被刷新,科技创新贡献突出。 云南烟草系统的干部职工一定记得,2001年12月,省第七次党代会刚闭幕,白恩培书记就深入到烟草公司调研。他在座谈会上的一句形象比喻给广大烟草工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新技术可以振兴一个产业。”他指出,我省烟草系统与其在非烟产业投资220亿元,不如在烟草主业上下功夫变革,来一场科技革命。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确实来了一场科技革命,”云南中烟公司负责人日前告诉我们,企业必须做精做强做大品牌,“不做品牌的企业家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 “做大品牌,我们依靠科技创新。”这位负责人介绍。 全省烟草系统紧紧围绕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扎实开展工作,全面提升云南烟草核心竞争力。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启动了云南烟草工业7个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和攻关。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 烤烟品种的升级换代研究,是这次科技攻坚的重点之一。 建国以前,我省引进了大金元烤烟;上世纪60年代引进红花大金元;20年后又成功引进“K326”。这些品种经过长期种植以后,抗病虫害的能力日渐减弱。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烟叶与其他地方的烟叶没有形成差异化,缺乏特色。 开发新品种,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般要12年时间才能培育成一个新品种。“时间不等人,实施‘拿来主义’。”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找到美国一家机构,共同育种,终于快速培育出了新的优质烤烟品种。 云南烟草系统负责人自豪地告诉我们:“我省的烟叶领先兄弟省市5年时间,烟草薄片居于全国一流水平。”仅烟草薄片一项,每年实现产值1亿元。 令云南烟草系统骄傲的研究成果,还有烟梗掺合率的历史性突破。烤烟烟梗占20%以上,过去的利用率仅13%,丢弃率达八成多。烟梗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省的烟草工业成本就可以降低1亿元。“现在我们可以提高5个百分点。” 7个重点科技项目攻关的都是一些关键性的、实用性的技术,没有一个与省外同行雷同。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获得了重大进展。即使空中加料这样的难题,也已经获得了70%的研究成果。 在继续完成七大科技项目的同时,《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十一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制订并下发,进一步明确了我省烟草工业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方向。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技人员激励体制机制。省烟草公司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式卷烟优质原料生产,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重点攻关项目进展顺利,烟叶生产四项关键实用技术措施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 与此同时,全省烟草系统抓管理,抓规范,抓改革,建立了与现代烟草企业需求相吻合的管理制度,下大力气建好“第一车间”,奋力开拓市场,努力建设企业文化,上下一致,内外联动,重塑了烟草产业支柱,创造了新的辉煌。 “我们每年的烟草座谈会开得越来越轻松了。”在2007年全省烟草工作座谈会上,白恩培书记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不但感到轻松,更感到非常振奋,深受鼓舞。” 省委办公厅综合调研一处云南日报时政部 徐昕 沈向兴 兰峰 李绍明(云南日报)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