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网

香烟网>香烟信息

云霄香烟细支 品质之魂 存于匠心

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行业重大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行业标准项目、公司级项目,获得21项专利授权;主导的《中式卷烟细支烟品类构建与创新》科技项目,荣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先后获得南京市知识产权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今年被授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就是郝喜良,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工艺材料研究所所长。

厚积薄发

1994年大学毕业进入南京卷烟厂后,郝喜良被分配到制丝车间工作。从跟班工艺员到白班工艺员,再到工艺技术组组长,他在制丝一线一干就是11年。

为了充分了解南京卷烟厂“九五”技改新生产线的设备,郝喜良用一年多时间现场观察这些进口设备,有时候为了了解设备内部结构,钻进滚筒内一观察就是一个多小时。

担任工艺员时,郝喜良每天接触大量生产数据,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种专业软件,并坚持边学边用,几年间就成为一名数据分析“高手”。

如今,在他的电脑上,有一个名为“数据仓库”的文件夹,里面保存着他2005年以来收集的多种生产线数据。

同事好奇地问郝喜良:“你收集、分析这些数据觉得枯燥吗?”

他乐呵呵地说:“如果做一件事仅仅是简单地重复,那当然是枯燥乏味的。但数据背后隐藏着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信息,经常分析工艺参数历史数据就会不断有新发现,每一次新发现都会带来新惊喜。”

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着各种工艺参数的组合,对卷烟制造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2007年,江苏中烟技术中心成立,郝喜良因工作出色被调入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当时,细支卷烟技术研发是一个全新课题,对卷烟工艺加工、工艺参数设计、工序加工能力提升、烟用材料改进等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市场反馈,郝喜良潜心研究“三纸一棒”技术在细支卷烟研发中的应用。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他和团队应用新技术开发的“南京”(炫赫门)上市,实现了对细支卷烟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

矢志创新

图像分析是近代卷烟工艺技术研究中的新技术,需要图像信息采集处理和编程技术支持,要求技术人员具备相当强的数学功底,这对于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工科学生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郝喜良毫不犹豫,一头扎了进去。

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利用休息时间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实在弄不明白的就找专业人士咨询。就这样,靠着一股执著钻研的劲头,半年后他就可以做基本的图像分析了。借助专业软件,他完成了烟草叶片舒展度图像分析、卷烟加料雾化液滴大小图像分析、烟丝宽度图像分析、再造烟叶涂布均匀性分析等课题,一举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

生产车间的工作经历,让郝喜良敏锐地感觉到数据要素驱动对卷烟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在技术中心的研发工作中,他和团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据建模知识云霄香烟细支,先后构建了细支卷烟烟支单重、吸阻、通风率的多个数学模型。

其后,郝喜良带领团队整合卷烟吸阻、滤嘴通风率、滤嘴过滤效率等六个模型,联合郑州烟草研究院开发卷烟材料系统化设计平台,构建了“六模型一平台”的设计模式,实现了细支烟烟用材料的系统化设计,为细支卷烟数字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借助数字化设计模型,江苏中烟实现了卷烟材料的协同设计,材料参数研发时间由此前的三四个月缩短至半个月云霄香烟细支,且仅需验证一次到两次,有效降低了试错成本和卷烟单箱耗用,研发效率大大提升。2018年,《中式卷烟细支烟品类构建与创新》项目荣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而“六模型一平台”设计模式正是这一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

示范引领

独木不成林。作为工艺材料研究所所长,如何带出一支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年轻科研队伍,是郝喜良十分关心的事情。

工作中,郝喜良注重根据团队成员的技术特长,引导他们开展不同目标的科研攻关,努力提升问题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发挥团队最大潜能。为了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工艺材料研究所积极调整考核导向,加大激励力度,有效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

目前,工艺材料研究所共有干部职工10人,人人都能独当一面,他们中有的是产品研发项目组组长,有的是科研项目团队带头人,有的是工艺技术和材料设计方面的专家。在郝喜良的带领下,该所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0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行业重大专项5项,团队被授予“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如今,郝喜良和他的团队正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为企业和品牌高质量发展助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