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曾经有烟火味和灵魂的那个农村 | 姚中文
时间:2023-11-22 23: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寻找曾经有烟火味和 灵魂的那个农村 文 | 姚中文 相对于城市来说,中国的农村实在是太多太散了。它就像无数个小星星,散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平原、高原就不必说了,大山深处,梁梁岭岭,沟沟洼洼,凡是有土有水的地方都有村落,都有住户。有的大,有的小,大到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小到七八户、三五户、甚至独家独户。以至于山山岭岭都有村,沟沟洼洼都有户,角角落落都有人。有人家就有笑声哭声,就有灯光火种,就有烟火气、人情味,就有了地道方言、地域歌唱,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这些散散落落、星星点点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形成了古老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对于农村,我有一种说不清的认知,那就是烟火味决定人情味。过去虽然普遍穷,村子里的路全是土路,巷子窄小,路面更是坑坑洼洼。家家几乎是土窑洞,厦房,草房,低矮的,土里土气的,但村子里有说话声,说笑声,歌唱声,有牛叫声、狗叫声、鸡叫声,有孩子的呼喊声、奔跑声、哭闹声,大人在大门口呼唤孩子声,更有村子学校里孩子们的读书声,歌唱声,玩耍声。一天里,家家户户的房脊上、山墙上飘出灶火里的炊烟,烧炕时的炕烟,整个村子从早到晚几乎都在或浓或淡的烟雾缭绕中。一句话,村子里充满着烟火味,充满着灵气。这种灵气,虽说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得到。这就是中国的农村世界。 而现在呢,尽管村子里主要道路和巷道全都是水泥路,家家的住房都有了改变,几乎全都是砖混结构的平房或小洋楼,几乎都是宽敞高大新轩气派的朱红色大门。但村子里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孩子,也几乎没有了孩子的母亲(随孩子进城陪读去了),所看到的人,不是拄棍拄杖的老者,就是面色发黄或晦暗的病者,他们要么在村子的广场上转悠,要么坐在村口人家的屋檐下痴坐呆望,无聊又无奈地打发着光阴。村子给人的感觉是人家屋舍新轩,豁亮,村中人儿老弱病残,除了风声还是风声,没有一点儿曾经有的熟悉的声音,感不到一点烟火味,更缺少或者说就没有一点儿灵气。这不是人们期盼的农村世界。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特点,曾经是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基于这一点,中国革命也正是从农村开始,走向城市,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城市,而后建立起新中国。对中国国家来说,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很重要的地域,是城市的大后方,更是城市的最安全最可靠的根据地。而且,从生产生活的实际来说,农村的建筑不能仿照城市建筑样式,不能集中在高高的楼房上。它应该不同于城市的楼房布局,应该是街和巷网织化规划下的院落式的单家独户。因为它不仅是住人的,同时还要兼顾饲养牲口、置放农具等功能。家禽家畜、犁、耧、耙、耱、架子车、三轮车、镢头、镰刀、锄头等是农村农业农民永远的元素符号,永远的需要,也是作务土地庄稼永远的需要。沙就是沙私自造烟的村子,土就是土,粪就是粪,肥就是肥,沙不会成为土,肥不会变成粪,但土可以退化为沙,粪一定会厚实并优越于肥。土地需要肥,但更需要粪。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机械固然重要,也已经很普遍,但不可能延伸到神州大地的每一块田地,不可能通达到广大农村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私自造烟的村子,永远不可能。这是现实,不容空想,更不许幻想。好一些地方还离不开传统的耕具和器具,永远离不开,否则就不是中国的农村农业,也就不是了中国的农民农业。 农村,虽处一域,却耕荒八方,它养活着农村人,创造着文化,发展着文化,沉淀着文化,养育着文明。锣响新春,鼓震新年,祥瑞农耕,是几千年的农村习俗,也是最古老而热烈的文化符号,铸就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些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所谓:一山一石一丰碑,一草一木一忠魂。农村需要现代科技、现代文明,农业产品需要商业包装、商业运作,但反感和拒绝商业的恶意操弄、奸诈运营。 农村是广阔天地,那里有身怀绝技的高人,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农民是复合型人才,并非是种田人一种身份。他们可能是木匠、铁匠、泥瓦匠、篾匠,也可能是医生、割阉者、磨刀师等等等等。即使单就种田人身份而言,犁耧耙耱锄草间苗收种晾晒仓储等活计,得样样会,样样通,样样精,俨然农村的全职医生,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疑难杂症等好多领域。而城市里的工作者,也仅仅拥有所从事的一种工作技能,最多者能及二三种,就像现在城里医院里的大夫,职业技能领域很窄,实用价值不是很大。 乡村振兴,关键是灵魂的回归,人气的重振。农村有的是土地、环境、空气和充足的光照,有的是房舍、田园风光和劳动力,关键是要像锁住水土一样,不让流失,不让荒芜,不要荒凉。我以为,人是农村的灵魂,人脉是农村的不朽资源。只要留住人,保住人脉,农村就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为此,首先要教育和教育资源回归农村,恢复一定数量的学校,让农村学生就近读书,这样,留住了学生,就留住了学生的母亲,就留住了在外飘荡的孩子父亲,就稳住了家,兴旺了家,也就稳住了农村,兴旺了农村,农村就一定会得到振兴。否则,离开人的任何振兴都是空谈,都是口号,都是表象繁荣。其次是文化的回归。农村有农村的文化元素,有农村的文化样式,有农村的娱乐形式,如古人的击盆而乐,敲打耕具和灶具取乐,听风而乐,听雨而乐,听山溪流水而乐,听鸟鸣而乐,更不要说击鼓而乐这种大乐了。虽然这种乐趣零碎一些,粗俗一些,但却是原汁原味,无杂尘粉屑,更益于人体健康。 理性的寻找不是梦呓,伟大的梦想源于时代的需要。 我呼唤,我寻找,我更渴望实现。 渴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呼唤传统的有生命力的农耕文明尽快回归,更希望新时代农村的烟火味和灵魂的理性复出,并蔚然成风。 沮水微澜欢迎阅读 作者简介 姚中文,耀州人,教师,铜川市作协会员,市国学分会会员,区作协会员,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从小镇吹过》,中篇小说《默默》等;短篇小说《六嫂》等;散文山之系列:《读山》等;诗歌《西部歌序》等。主张文化养生,日有百千字,笔耕不辍。 图片:网 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