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接续助力乡村振兴 尖山村变美了 村民腰包鼓了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时间:2023-12-01 05: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三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四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五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尖山村村口农家院墙上的“五谢共产党”话语,表达了布朗族、彝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与信任,对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期待。 尖山村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一个彝族村寨。2015年起,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施甸县,助力尖山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发展茶叶、烤烟、果蔬等产业,使尖山村得以实现全面脱贫。2021年以来,云南中烟配强乡村振兴工作队,营销中心接续助力尖山村乡村振兴步伐,这里旧貌换新颜,不仅环境变好了,村民腰包鼓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施甸县摆榔乡尖山村里关古茶彝寨施甸县委宣传部 供图 旧貌换新颜 “油灯变电灯,土房变阁楼,吃上自来水,用上水冲厕。” 11月的滇西保山施甸,依旧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走进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宽阔的硬化路两旁绿树成荫,活动广场上,村民三五成群悠闲漫步。向远处眺望,青山如黛、钟灵毓秀。 在布朗族文化中,黄色寓意着丰收,寄托着群众希望通过一年接一年的耕作,过上红火日子的美好期盼。一栋栋独具布朗族特色的楼房傲然矗立云南香烟,建筑体上大面积的淡黄色与周围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呈现在眼前。 尖山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民居 就是这样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村庄,10多年前,却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雨天一身泥,晴天满桌灰。”村子的主路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每到雨季,污水横流、泥泞难行。因道路不通、信息不畅,许多老一辈的尖山村人从没走出过大山。 更有甚者,在两层简陋的房子里,上层住人,下层养猪羊,村民院子里、村内道路上,到处是动物粪便,没有公共活动场所,“串门”成了村民唯一的“娱乐活动”。开群众会或举办集体活动时,大家只能在尘土飞扬的空地上席地而坐。 “家家户户土坯房,人畜混居愁断肠。跨越千山来挑水,好女莫嫁尖山郎。”有村民回忆道,这是尖山村脱贫前的真实写照。 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学江告诉记者,尖山村的两次重大转变,都与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密不可分。 第一次转折在2015年。那一年,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云南中烟对口帮扶施甸县,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 10月27日,在尖山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内,尖山村党总支与施甸县海明科技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活动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云南中烟制定了“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行动计划:在木老元乡、摆榔乡投入安居扶贫工程资金2.77亿元,分批建设特色民居2306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2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794户,并配套建设排涝沟、卫生处理设施、太阳能路灯以及入户道路硬化等。 通过准确定位尖山村为彝族村寨的基本村情,云南中烟遵循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同胞掉队这一要求,利用村子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项目实施、下派驻村工作队、发展古树茶产业和后续帮扶等措施,用心用情用力把尖山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美古茶彝寨,让尖山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油灯变电灯,土房变阁楼,吃上自来水,用上水冲厕。”一段顺口溜,道出了尖山村乡亲们的喜悦。 在尖山村委会办公室的对面,云南中烟帮助建成了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央广场,绘制了120平方米的民族风情文化墙,上面印有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此举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让党的政策走进百姓心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云南中烟投入3200万元建成了尖山村安置点“里关”,安置各族群众80户330人;投入769万元实施安居工程,累计实施农村住房改造339户。尖山村整族脱贫得以实现,彻底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产业帮扶转型 “我们依托后续产业帮扶,积极探索‘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搬迁群众’发展模式。” 第二次转折在2021年。尖山村全面脱贫后,云南中烟的帮扶并未止步。为接续乡村振兴,云南中烟按照“尽锐出战”的原则,配强乡村振兴工作队。云南中烟派驻营销中心工作人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等,他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一系列活动。 驻村工作队在村里走访,了解群众诉求 “‘十四五’以来,我们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大局,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造福当地群众。”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派驻尖山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剑锋介绍。 聚焦当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云南中烟先后投入4.5万元修缮了尖山村清圆亭、小蒿排污管等公共设施;为困难群众捐赠了1万余件衣物,资助1名困难家庭学生上大学,为尖山小学捐赠了1000余册图书。帮扶过程中,驻村工作人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帮扶方面下了大力气。 “我们依托后续产业帮扶,以传承和弘扬杨善洲精神为抓手,围绕‘一村一品’的目标,积极探索‘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搬迁群众’发展模式。”刘剑锋说,驻村工作队还帮助当地群众成立起古树茶加工合作社——道酬农庄合作社,吸收周边各族群众加入。 “道酬农庄合作社目前吸收248户1200余人,每年收购茶叶超10吨,制作茶叶超2吨,产值30余万元。”说到这里,戴学江脸上展露出幸福的笑容。 更让戴学江欣喜的是,驻村工作队依托云南中烟消费帮扶平台,将产品远销昆明、广州等地。这一平台为合作社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使古树茶走出尖山村,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这样的销售渠道,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也为村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此外,云南中烟还助力尖山村以民族文化风情为特色,构建民俗旅游“周末经济”发展模式,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他们助力尖山村加大党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力度,大力发展烤烟、生猪、肉牛、山羊等特色产业,种植烤烟311亩、芦柑450亩、软籽石榴2100亩,扶持养殖林下鸡14956羽、肉牛219头,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戴学江告诉记者,他们把闲置土地用作盆景植物种植基地,不仅有效利用了撂荒地,还为山寨增添了一抹绿色,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收益。2023年以来,他们通过盆景售卖实现收入5万余元,带动村集体收入1万余元。 增强“造血”功能 “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户茶叶的方式,实现联农带农、助力农户增收。” 刘剑锋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传承发扬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奋斗者精神”云南香烟,扎根一线,全身心投入尖山村的发展。 今年初,身为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推广分中心副总监的刘剑锋,接过同事的“接力棒”,来到尖山村,开启他的帮扶工作。 “经过几年持续的帮扶改造,尖山村的硬件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增强‘造血’功能上。”刘剑锋笑着告诉记者。 尖山村海拔落差大,最低海拔750米,最高海拔2442米,涵盖了热区经济带、温凉经济带和冷凉经济带,天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这里适宜发展茶叶、烤烟、果蔬产业,其中经济支柱是烤烟产业,而最有特色的是茶叶产业。在云南中烟的帮扶下,尖山村打造了连片生态茶园1360亩,其中古树茶640余亩,茶龄在400年以上的有100余株,古树茶年产量10吨以上,帮助当地群众和村集体实现了增收。 戴学江介绍,这里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具有色泽金黄、口感甘甜醇香、原生态无公害的特点。 “茶是好茶,缺的是管理和销路。”戴学江回忆道,长久以来,尖山村大部分群众对上百年的古茶树疏于管理,加之自身制茶工艺粗糙,使得茶叶收益微薄,渐渐地,茶园就变成了荒茶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云南中烟引入相关专家,手把手教当地群众对古树茶进行人工除草、修枝打尖等维护;另一方面,尖山村委会鼓励党员带头学习和研究制茶工艺,打造了“道酬农庄”“舌韵尖山”“金色摆榔”等古树茶品牌,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此外,“成立的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户茶叶的方式,实现联农带农、助力农户增收,同时特别关照那些种茶的留守老人。”刘剑锋说,通过这种方式,产业真正“留住了乡愁”。 74岁的尖山村村民李从菊,儿子、儿媳外出务工,老人独自在家带孙子、孙女,生活不便。在刘剑锋等人的“牵线搭桥”下,合作社与老人主动联系,2022年收购其茶叶500余公斤,仅此一项,就帮助这个家庭增收7000余元。 更为关键的是,以刘剑锋为代表的驻村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帮扶优势,依托云南中烟消费帮扶等平台,进一步打通产业销售渠道,解决了其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提升发展软实力 “驻村期间,传承好杨善洲精神,交出让组织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除了产业发展,刘剑锋的另一项着力点在于提升尖山村发展的软实力,帮助尖山村党总支做好相关党务工作。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三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四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五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指着尖山村村口的农家院墙,刘剑锋向记者介绍“五谢共产党”的话语。他说,简单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布朗族、彝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与信任,对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期待,也激励着他继续做好驻村工作。 “近年来,尖山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持续用力抓基层、打基础,以‘党建优’引领‘治理优’,用‘党旗红’渲染基层治理‘底色红’。2022年,尖山村党总支实施了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落实基本制度、强化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再提升’行动,顺利摘掉‘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尖山村由后进变先进。”这是在今年召开的尖山村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现场会上,刘剑锋说的一段话。 10月26日,在尖山村易地搬迁安置点,驻村第一书记刘剑锋(右)带领村民开展植树活动 2023年7月,尖山村党总支荣获“施甸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刘剑锋介绍,自从到岗后,他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导尖山村党总支和尖山、大蒿、小龙潭三个党支部落实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迎接施甸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考察。 每个月指导党支部开好支委会,指导尖山村开展好“迎七一”系列活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讲好党课,开展学习村规民约、环境清理等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困难老党员慰问活动……除此之外,刘剑锋还做好政策宣传,借助小课堂等形式,向脱贫群众及重点户宣传国家的医疗帮扶政策、耕地保护政策等,持续做好电商培训政策宣传和外出务工补贴的政策宣传等,抓好监测帮扶,助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 农忙时节,驻村工作队与尖山村村民一起种植水稻 “驻村期间,传承好杨善洲精神,交出让组织和人民满意的答卷。”这是刘剑锋对驻村工作的表态发言。他说,他偶然在尖山村委会阅读室翻到了一本书《杨善洲与施甸》,越读越被杨善洲“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精神所折服。 作为派驻施甸县的驻村第一书记,未来,刘剑锋将继续以杨善洲为榜样,心里装群众、脑中有宏图、手中有方法、脚下接地气,用心用情做好驻村帮扶工作。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许建龙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杨何白雪东方烟草报:杜欣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