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酒之茅台镇的秘密
时间:2023-12-02 09: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茅台镇的地理环境有三大特点,冬暖夏热雨水少;紫色砂页岩地质结构;微生物环境;这三大因素确保茅台镇能够酿出优质酱香酒。 特点一:冬暖夏热雨水少。 茅台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茅台酒厂地处地势低矮的河谷地带,四周三山对峙,群山怀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形成特殊小气候,冬暖夏热少雨,风小湿润,适宜酿酒微生物形成和繁衍。 年均气温17.8℃,1月均温7.3℃,7月均温28.5℃,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2.7℃,相对湿度80%,年均日照时数1226.5小时,无霜期359天,年平均降水量926.1毫米(河谷区是贵州省四个典型少雨区之一),常年主导风向以北、北西、偏西南风为主,年均风速1.5米/秒,最小风速1.1米/秒,最大风速1.8米/秒以上,显著特点是静风频率很高,风速小。
总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少见冰雪、无霜期长、温度变化大、湿度较大、日照丰富、雨量小,炎热季节持续半年以上。 受地势、地形条件的影响,境内气候垂直分异较为明显,区域分异较大,尤以热量条件的垂直最为突出。在赤水河沿岸海拔7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气候为温热少雨气候,热量条件优越,大于10℃的年积温可达5740℃,但降水的季节分配差异较大,冬春季干旱较为严重。在海拔800米~1400米的河谷斜坡山地上,则为温热温润气候,表现出降水相对均匀、热量条件一般的气候特点。
赤水河河谷土壤中偏酸性,类型复杂多样。在自然土类中,地带性土壤是黄壤、黄棕壤,岩成土壤有石灰土和紫色土,耕作土则以各种旱作土、潮土和水稻土为主要,茅台镇至合马镇一带以紫色土为主,此外在河流两岸局部地段零星分散潮土,在在河流沿岸阶地、山间盆地及缓丘分布有水稻土,水稻土和黄壤为区内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土壤。 其中分布于茅台镇南部的鲁班,北部的二合、大坝、合马、三合、沙滩、西北部的喜头等10个乡镇的旱地区,都是贵州茅台酒厂酿酒用高粱、小麦的最佳原料基地。 特点二:紫色砂页岩地质结构。 地质调查资料表明,从整体上讲,茅台地区地质属浸蚀构造类型。其地层由寒武系、侏罗系、二叠系、第四系等组成。岩层主要为沙岩和页岩,沿赤水河呈环带状。由于岩石质地比较松软,易受外营力的风化、流水作用,常常形成坡陡谷深的坡地峡谷地貌,主要为低中山和丘陵河谷。 茅台镇的地质地貌结构主要是侏罗、白垩系紫色沙页岩、砾岩,形成时间在7000万年以上。紫色砂岩由砂岩夹粘土岩组成,上部紫红色的砂质土岩,局部含赤铁矿和稀少的菱铁矿结构。
茅台镇土壤主要受海拔高度和岩石风化后成土母质影响,土壤分布与地貌关系紧密。广泛发育着紫色田土,土层较厚,一般在50厘米左右。酸碱适度,有机度1.5%,多粒状结构,碳氮比8~9左右,质地中性。代换量10~15毫克当量/100克土,盐基饱和度约70~80%,中性及微酸性反应。特别是土壤中砂质和砾石含量高,土体松软,孔隙度大,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由于这种由南向北沿赤水河的紫色土壤渗透性强,因而无论地面水和地下水都通过两岸的红层流入赤水河中,既溶解了红层中的有益成份,又经过层层渗透过滤,滤出了纯洁、香甜、可口的优质泉水。 特点三:微生物环境。 在茅台酒的酿造自然环境系统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其微生物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是地理与历史两方面条件综合叠加、天机巧合的结果。
茅台镇地处海拔400余米的低热河谷地带,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少,加之两岸高山耸峙,地理特殊,极其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与此同时,这里的酿酒活动又恰恰千百年经久不息,更使微生物的活动愈发活跃,种类相对稳定,后来在茅台镇上空编织出了不易受外来自然力破坏、影响的微生物网。
关于茅台扩产的方法及效果 “原子弹都能造的中国贵州茅台镇荷花酒和荷花烟,连茅台酒的秘密都不能揭开?”1974年,副总理方毅亲自主持茅台酒的易地生产规划,茅台酒厂精选了一批表现好的酒师、工人、工程师,带着大批设备、原料,包括一箱子灰尘(据说那里面有丰富的微生物,是制造茅台酒所必需的),敲锣打鼓搬往遵义近郊——一位姓周的海军副司令员在全国找了50多个地方后才选中的新址,这里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有大量的山泉,旁边就是“董酒”的生产厂。最关键的,这里和茅台镇相距100多公里,按道理说,气候属同类。
实验进行了11年,1985年,50多名评酒专家的评断最终让这种原本叫做“茅艺”的酒放弃了与茅台沾边的念头。异地酿茅台的事再也没人提起。 仅仅是不过百余公里外的遵义,茅台酒都不能被成功易地。在台湾、在日本等地区不知多少人感叹茅台酒的珍贵,明里暗里,挖空心思偷师学艺,结果无不以南橘北枳而告终。
正如茅台集团终身名誉董事长季克良感叹的,“这里的地形、土质、风向、阳光的照射、赤水河的流向,都决定了茅台独一无二的味道。”“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酿造车间扩容必须固守茅台镇。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茅台酒厂不能无限制扩张,除复杂的酿造工艺外,这也成为其稀缺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1958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指示,茅台酒要搞上一万吨,中间历经了一次只重产量不重质量的生产周期后,还是回归到了正常的产量上。 直到2000年,茅台集团站在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才开工启动了新万吨工程。花费数年时间,才勉强达到出产万吨的目标,实现了毛主席当年“茅台酒要搞它一万吨”的心愿。 茅台镇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几大要素,如气候、土壤、水质以及空气中的微生物群等,对茅台酒独特风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所有的茅台酒异地克隆而言,离开了茅台镇,也就酿不出茅台酒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实验者可以搬走茅台酒酿造的所有的其他部件配方,但无论如何也搬不走其微生物环境,可以说,茅台镇的整个大自然,都在为茅台酒保守秘密。 数字茅台镇 2015年,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调整了茅台镇行政区划。现在的茅台镇,面积为189.25平方公里、人口106631人。“新”茅台镇所辖地域,包括原茅台镇、二合镇、苍龙街道青草坝村、合马镇大同村、三合镇卢荣坝村、大坝镇尧村、高大坪乡尧坝村。
2016年,全国白酒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97.15亿元,同比增长9.24%。贵州省实现260.58亿元,仁怀市实现258.22亿元,分别占全国和全省的32.39%、99.09%。
2016年仁怀市白酒产量为33万千升。除茅台酒基酒产量3.9万千升实实在在外,据业内人士评估,茅台镇酱香酒实际投产窖池不足2万口,故实际产量不超过15万千升。茅台镇酱香酒仅占全国白酒产量的1%。 以茅台镇为代表的仁怀酱香酒产区,截至2016年底有酒类企业达3807户。
其中,生产型酒类企业328户、小作坊490户、未正式注册登记小作坊[挂靠]1165户、白酒销售企业2205户、白酒销售个体户867户。
据统计,仁怀市现有酱香酒生产窖池63200口(茅台镇标准窖池长4米、宽2.4米)。其中:茅台酒厂6720口贵州茅台镇荷花酒和荷花烟,其他有证企业25280口,小作坊31000多口。按每口窖池产能8千升计算,年生产能力约50万千升。 据不完全统计,仁怀全市白酒产业从业人员达5.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仁怀市现有总人口69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20万人。没有计算种植农户人数。 仁怀市拥有酒类注册商标4328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件,贵州省著名商标119件,有效名牌产品1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 茅台镇的产区规划
茅台酒核心原产地域范围,即当地人传统意义上的核心产区仅7.5平方公里。201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批复同意,茅台酒原产地域范围扩大到15.3平方公里。 二级产区,即茅台河谷、海拔400-600米地域,传统上认为最适宜酿造酱香酒的区域,面纸约为20平方公里(不含茅台酒原产地域范围)。 非茅台河谷、仁怀三级经典酱香酒产区,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即酱香酒经典产区面积,仅为85平方公里。 茅台镇一览:
茅台国酒门
茅台的酒库
沿着赤水河,绵延七公里的厂房
山坡上民居建筑别具一格
1915广场,茅台镇唯一的平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那摔破的茅酒一瓶,让茅台酒从此名扬世界。
茅台古镇
茅台古镇
茅台古镇
茅台古镇雕塑 茅台古镇雕塑
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比之包装华丽的众多洋酒相形见绌,备受冷落。面对如此美酒无人问津,茅台参展人怒掷酒罐于博览会大厅,茅台酒酱香四溢,引得评委曲身品鉴,茅台酒终获大奖。
1929年赖茅极品
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路过茅台曾写下千古名句: 万顷明珠一瓮收, 君王到此也低头。 赤虺托起擎天柱, 饮尽长江水倒流。 叹憾英雄于同年9月兵败大渡河,并未实现“赤虺托起擎天柱”的梦想。
茅台酒特别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推崇,红军长征进住茅台镇期间,他一天喝25杯茅台酒的故事广为流传。茅台酒长期作为中国重大外交活动用酒,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说:“在日内瓦助我成功的有‘两台’,一是贵州茅台,二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0年,毛泽东主席用茅台酒招待西哈努克亲王。
1935年,红军转战茅台,饮马赤水河,与茅台酒结下了不解情缘。
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共饮茅台佳酒;周恩来以其海量多次为毛泽东代饮的佳话,被传为周恩来一人在酒桌上大败国民党的轶事。
邓小平收藏的茅台酒,邓林回赠给茅台集团。
1961年4月20日,周恩来总理送给日本友人松崎君代的茅台酒,50年后的同一天,她回赠给茅台酒厂永久收藏。
为毛泽东主席泡制人参茅台酒,尚存4公斤,瓶中人参是朝鲜金日成赠送的高丽参。
茅台镇夜景
茅台镇夜景
《天酿》表演
《天酿》表演
《天酿》表演
茅台镇夜景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