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市值最高涨到100倍,服装界“腾讯”是如何炼成的|产业升级一席谈
时间:2024-01-10 20: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参加君说 10年来市值最大涨幅达到100倍;净利率连续多年超过20%;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彪马都是它的客户,其订单量分别占以上4个品牌的12%、14%、14%和30%…… 它就是有着“服装界腾讯”之称的申洲国际。申洲国际是全球最大的纵向一体化服装制造商,一天可生产170万件衣服。由于扎根在产业最底层,它基本可以不受品牌衰荣的影响而稳定存在,是我们的系列文章中曾经提及的“产业公司”。 今天我们带你认识一下这个“隐形王者”,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语境中,已存在30年历史且越活越好的申洲是一个标杆式的存在,它的故事同样能给眼下正在发生的产业升级与变革带来启发与鼓励。我们的文章只是一个引子,申洲是一个可以多维度多方位深入剖析的案例对象,一篇文章仅能揭示极其有限的部分。文末我们也请外部专家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角度,对申洲具体模式与路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思考。 也欢迎你关注我们正在火热招募中的科技与产业升级营,跟我们交流互动。
想象一下,如果把时光倒回到2008年,请你选择一家公司,赌它可以在10年内获得最高百倍的投资回报,你会选谁? 让我猜猜,你大概率会从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亦或是酒类公司中选一个。运气好的话,你也许能遇到37倍的腾讯、15倍的格力电器、14倍的贵州茅台、9倍的苹果。 但有这样一家公司,它10年来的最大涨幅真的达到了100倍。可它既不是科技公司,也不是披着各种概念的互联网公司,甚至你可能都没听说过它的名字。 它就是申洲国际。 01 服装界的“腾讯” 申洲国际是全球龙头服装OEM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垂直一体化针织成衣制造商。
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彪马……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都与申洲国际有着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数据显示,申洲国际的订单量分别占以上4个品牌总量的12%、14%、14%和30%,份量可见一斑。 乍看之下,申洲国际所从事的出口服装代工传统得不能再传统,早些年甚至不乏有人将之视为“夕阳产业”。但正是这样一家听上去不怎么起眼的企业,却创造出了一些令人讶异的经营数字。 申洲国际2019年财报显示,毛利率30.34%,净利率21.88%,且其净利率已连续多年稳定在20%之上。 这是什么概念呢?公认的价值投资典范——格力的净利率只有15%,美的仅为7%,恒瑞医药为23%,即便是主营游戏的赚钱机器腾讯,其净利率也只有27%。而且,这个利润率比耐克的12%还要高出不少,要知道在10年前淘汰所谓“夕阳产业”的语境下,能挑战外资对供应链的定价权且获得如此高的利润率,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2019年,申洲国际创始人马建荣以78亿美元的身价排名中国大陆富豪榜31位,申洲也成为香港上市的重要蓝筹企业。业界把它称为“服装界的腾讯”,意指它拥有可以比肩腾讯的盈利能力。 通过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获得极致的降本空间、牢牢把握住面料研发这一核心环节、追求精益化的生产管理……这些都是申洲国际创造奇迹的原因。而归结至根本,申洲国际的地位来自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利用工业互联网改善生产、提高制造效率、实现边际成本递减,最终打造了一个持续增强的回路,在最难以被动摇的产业基础层占据了一席之地。
02 一晚花出9亿港币: 升级之路没有尽头 1992年,马建荣的父亲马宝兴位于宁波的纺织工厂申洲织造赶上外贸大潮,刚刚开始盈利。那年3月,马建荣被父亲派去日本拜访客户。在日本,对方将他请到吸烟室抽烟,烟还没抽完,对方一个代表很礼貌地问他:“为什么我们收到的这批次衣服,冲一下水颜色就会褪下来?”马建荣心里“咯噔”一下。果不其然,事实证明这批货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最终只能烧掉。 本钱本就不富裕,马建荣第一次感受到了品质的份量。 自此之后,申洲在品质提升上进行了大量投入,1995年在业内已小有名气。1997年,优衣库第一次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找寻合作伙伴。凭借积累的口碑,申洲得到了20天交付35万件的订单机会。这对当时的申洲还是相当大的挑战,但马建荣顺利完成了任务,得到了第一位大客户的信任。 当年,马建荣正式“接班”,在带领申洲从OEM向ODM转变的同时,大手笔投入技术升级。
1997年金融危机前夕,申洲赚了3000万,马建荣做了一个几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把全部的资金用来建设污水处理厂。 “这在当时所有人的眼里就是一个笑话。如果说购买高端设备是为了生产,那处理污水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我的信念很坚定,我清醒地认识到我做的这件事是正确的。现在我们称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当时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做企业,不能给社会添麻烦,不能给老百姓造成伤害。” 1998年,马建荣又投入280万美元,把一年的利润全部用来购买设备。虽然当时公司一度陷入困境,濒临破产,但苦熬两年之后,市场终于打开,一个订单就达到上千万件,核心原因正是由于对技术的投入:由于设备先进,申洲的印染准确度能达到99%,同行最高只能达到70%。而且随着次品率大幅降低,光一年就能省下6000万。 2000年前的申洲,无论年景如何,利润的90%都会投入在技术升级上。 2005年,申洲在香港上市成功,马建荣又把融资得到的9亿多港币全部投入技术升级。“我清楚地记得,只用了一个晚上,我就把当时上市拿到的9亿多港币全部花了出去,做什么?还是升级设备。”马建荣把厂区里的老旧染色机和织布机全部换成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器。 2007年,申洲从意大利和美国引进自动裁床,用料省15%以上,这意味着每天都能给企业省下15吨布。 …… 截至2017年,申洲共计拥有专利188项,其中91项是产品面料研发,97项属于技术改进和设备研发。 申洲如今已然成长为产业巨头,但是巨额投入的习惯却丝毫未改。 2019年7月,申洲与宁波北仑区签订了72亿元的协议服务以及18个和制衣业相关的项目,其中一大部分资金依然是投入技术研发和设备升级改造,以求获得更出色的生产能力。 痴迷于技术升级、持续进行技术投入,在人心浮躁似乎所有人都在谋求转型的服装企业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往往正是这类企业最可能带来奇迹。
03 主动放弃制造优势太可惜: 坚定产业信心 马建荣也曾有过动摇。 2008年越南代工烟,经济下行,外贸萎缩,被视为“产业价值链低端”的服装制造业也被扣上了“夕阳产业”的帽子。经济学者、观察家们四处呼吁企业转型升级,许多服装业的企业家退出了实业舞台。 那时,马建荣第一次对服装业的未来感到迷茫。 “宁波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已经具备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纺织业是落后产能、淘汰产业,人多、污染也多。”马建荣说。加上当时次贷危机爆发,整个核心团队一度以为企业就要完蛋了,搞纺织没希望了。 由于劳动力吃紧、人民币升值,再加上政府的导向,他甚至考虑过把企业卖掉,去收购造船厂或者建设五星级宾馆。当时,马建荣带队去了河南、四川等省十五六个县城实地考察劳动力情况,又去了东南亚了解投资环境。 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和深入思考,马建荣得出的结论却是:中国纺织业的制造优势二十年内还没有一个国家能赶上。 结果考察归来,他再次投入4亿多元资金扩大规模、加快技改。“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主动放弃这种优势,太可惜了。” 根据马建荣的观察,经过金融危机的检验,服装企业呈现两极化。出现问题的纺织企业多是眼红房地产等快钱,专注于主业的都能生存下去,有20%的企业没有停止产业升级,还过得非常滋润。 排除外在干扰越南代工烟,分析清楚服装业的现状和问题之后,马建荣坚定了自己对服装产业的信心。毕竟,只要人们还需要穿新衣服,这个产业就不会倒,服装业就永远有机会存在。
04 不被品牌荣衰左右: 产业公司的韧性
一路坚持下来,马建荣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开始掌握产业的力量。 此前做简单代工,中国的服装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高污染、高能耗、低价值,更多的利润和价值流向了上游设计环节和下游品牌企业。 但经过20年的持续技术升级,纺织代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而是开始成为难以替代的真正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链核心,反哺上游的原料采购、服装设计、仓储物流、订单处理等环节。 与此同时,很多被短期利润目标驱动的品牌商渐渐失去了迭代技术、提高产业效率、深耕产业链的机会,话语权和定价权开始向真正的产业力量倾斜,造就了扎根在产业最底层的产业公司。 所谓产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品牌荣衰而稳定存在,只要技术不断精进、边际成本不断递减,这个门槛就够稳定。而且当全球劳动力市场成本格局发生变化时,拥有产业技术力量的公司往往也更容易抓住机会,完成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 产业公司的韧性也从申洲国际在2020年春的疫情表现中得到了展现。 由于绝大多数品牌供应链不够柔性,品牌普遍提前2个季度订货,因此只有当疫情延续超过2个季度才有可能导致订单出现明显变动。今年春夏的订货已在去年完成,疫情造成春夏季货品滞销,但压力主要由品牌和经销商承担,对秋季订货的信心可能会受影响,但也要看疫情发展情况。申洲国际整体受疫情影响较小,如若秋季再迎来补偿性消费,反而有正面利好。 而且申洲生产链条完整,产能布局全面,客户订单有望集中。从产能情况看,申洲国际目前仍然面临产能瓶颈,订单需求超出产能供给,这使得申洲国际的业绩与终端市场需求波动之间存在较大的缓冲空间。 2月10日,申洲国际在中国大陆复工;2月底,产能已经恢复至平常的95%;3月初,产能彻底恢复,宁波工厂日产服装达80万件。马建荣表示,订单交付没有问题,接单并没有缩减。另外,由于东南亚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小,申洲国际还有计划在越南、柬埔寨再招3万人。 身为一家实力强大的产业公司,申洲的抗风险能力和缓冲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目前,中国服装产业拥有超过15万家规上企业,2018年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纺织服装业依然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深耕产业、持续精进的申洲国际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此外还有汉帛、百布等多家企业在以各自的方式探索产业的升级突破。 每一个产业里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也都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只有深入产业了解其滞塞的缘由,同时始终抱持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才可能成为那个牢牢攥住产业力量或掀起变革巨浪的角色。尽管不知道下一个备受瞩目的弄潮儿是谁,但我们坚信,就像许多传统产业一样,服装产业也将在这一波数字化、智慧化浪潮中迎来数百年来最令人激动的变革机遇。让我们拭目以待。 【思考】 看过文章,是不是对申洲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对服装产业有过较深入研究的众晖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张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角度,分享给你,希望能帮助你进一步思考。
1.运动休闲类服饰的代工已经占到申洲整体营收的70%以上,为什么是运动休闲类这个细分? 2.耐克和阿迪很少有使用同一个供应商的情况,但申洲是个例外,在耐克等品牌利润率只有10%左右的情况下,为何申洲作为加工方能有20%以上的净利润,品牌在供应链端的议价能力为何如此之低?申洲究竟在代加工之外提供了哪些其他人短时间内无法替代的职能或服务? 3.申洲在东南亚很早就有布局,案例提到近期申洲还计划招募数万名员工,它是如何解决其他代工厂在东南亚遇到的困境的? 希望对你有启发,也期待看到你的畅所欲言,留言给我们您的看法吧。 撰文|竺峰 编辑 | 罗真 参考资料: *欢迎对该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在文后留下您的感想、困惑或希望我们继续深挖的方向。您也可以添加微信“Tech-industry”,拉您入产业升级探讨群。
点击图片,了解科技与产业升级营
点击图片,了解新空间地产创新营
给我点“在看”,您手有余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