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网

香烟网>云霄烟

村子里的小故事

□文/ 任兆毓

我们大垛镇大陶村人口不足2000。村子虽小,故事颇多。近百年来,流传着的故事如:邵厚仁煮饭——急煞人了,老董看阅兵——“东风号”说是“高射炮”等。了解这些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党的光辉历史,歌颂党的百年辉煌,为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不无裨益。

1.沈学富上灯——点“鬼火”

解放前,群众生活用品,能省则省。衣服破了,补了又补;用物坏了,修了又修。有的人家晚间也舍不得点灯,常常是黑灯瞎火地上铺睡觉。有的人家用针的一头戳一粒棉籽(棉花种子)点燃,另一头插在钻好孔的木块或砖块上,就着棉籽燃烧时的短暂之光宽衣解带。村民沈学富家晚上点灯,用棉花捻成细线,蘸上香油燃亮照明。为节约灯油,他家的灯头很小,灯光很暗,稍微有一点风吹,就忽闪忽闪地熄了。有人说,像夏夜的萤火虫,还有人开玩笑说是像鬼火。这样,其主人“鬼火”的绰号就问世了。

人们说:“今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灯具,夜晚室内巷外明如白昼。‘点鬼火’的故事成了历史的趣谈、人民生活巨变的参照物。”

2.顾春宏做河岸——白工

解放前某年的7月初,连续大雨,河水猛涨,已经抽穗的稻苗即将遭水淹。村民顾春宏和其他农民一样,他把河岸边的稻苗连根带土一棵棵地用手捧到岸上,一排排放好。他忙了一天,好容易将河岸加了尺把高。可是,接连下了半夜大雨。第二天下田一看,河岸的影子都不见了,稻田成了汪洋。他连声哀叹:“白工,白工!”意思是,从开春的开犁、拉田、栽秧、薅草、做岸等一切功劳全都下了水。他望着水中隐隐的绿色稻苗,心如汤煮:“天啊,你叫我们怎么活呀?”

私自造烟的村子_农村发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

后来人们谈起此事时,有的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深入人心,从1950年开始,整治了淮河故道,完成了浩大的三河闸工程,终使淮水入海;有的说,以后又抢修苏北灌溉总渠,匡连圩、建排灌站,使兴化水荡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大家都说,党和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改变了兴化“先旱后淹、夹竹讨饭”的困境,让我们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3.邵厚仁煮饭——急煞人了

40多年前五月的一天,邵厚仁家里请了五六个人栽秧,早饭后妇女们下地拔秧,老邵在家煮饭烧菜。那时人家淘米洗菜提水都是下河边,把污水顺便倒下河,提一桶净水带回来。这天,他淘完米,洗好菜,也顺便提一桶水回家。当他准备提水,先把桶里的“污水”倒掉时,忽然傻了眼:只见一趟黑阵阵像小蝌蚪似的乌儿鱼摇着尾巴游散了,他这才想起养在桶里的小鱼都倒掉了。他连忙用手去抓了个空:“急煞人了!”

他到厨房刮好锅(因烧草,锅底沾灰影响传热),放好水,点火烧水煮饭。烧啊烧啊私自造烟的村子,老是烧不透。揭开锅盖一摸,水才“温汤暖”。又加草烧掉一大捆,再一摸,怎么搞的?锅子才刮过,草倒烧掉两大捆,太阳这么高了,栽秧的马上要回来吃饭了,“真是急煞人了!”正当他急得鸡飞狗叫猴子跳的时候,被惊动的一个邻居到他家厨房揭开口锅盖一看,没有锅子;再揭开里锅盖一望,口锅垒在里锅内:两个锅子迭着烧,要把水烧透,不急煞人才怪呢!

回来吃饭时妻问怎么没有鱼时,老邵讲了实情。妻听了啼笑皆非。

提起这件事人们都说,如果像现在用电、烧燃气,煮饭忙菜就不会“急煞人了”;如果像现在用自来水,他的一趟乌儿鱼也不会“放生”了。

4.几个妇女扒萝卜——篙子被偷用脚划

在自然灾害严重、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腊月中旬之夜,几个要好的妇女瞒着干部拿着篙子悄悄撑船到自己队的田里“扒萝卜”,正动手挖时,忽听远处有动静,大家被吓得趴在地上,一会儿,响声远去,原来是一只渔船由此经过。一场虚惊后,你刨他挖,约摸每人有一篮子便收拾上船准备回村时却傻了眼:放在船上的篙子不见了,这才想到是被刚才渔船上人“顺手牵羊了”。没了篙子怎么办?一个妇女“急中生智”说:“我们用脚划吧!”各人领会其意,不畏天寒水冷,脱下棉裤,并坐船头,面向船后,双腿伸入水中,用力划水,使船靠反作用力前行。

当年参加“行动”,如今生活无忧无虑年已古稀的太太们,有时相聚在一起免不了此事重提。有的说,想当年冒着寒冷偷来度命的胡萝卜,如今被请上了餐桌,成了人们调配营养的“人参”;有的说,过去行船要用篙子撑,现在出行全是车子,变化真大!还有的说,那时想不到会有今天,党的农业承包政策救了我们的命!

5.老顾吸烟——叫妻借钱

一队社员顾某,能说会道,工于心计。在农业产量不高、工分单价极低的大集体生产年代,群众经济困难,常为无钱购物而“穷伤”。老顾平时喜爱吸烟,他吸的不是“不吸就熄,一吸就咳,撂掉又舍不得”的8分钱一包的“丰收”,而是相当于一个中等劳力一天做的2角8分一包的“飞马”。“大前门”谈不到,况且买它要开“小后门”。老顾的妻常常唠叨说:“又不香又不甜,一年吸个皮袍钱”“一天吸包烟,等于做一天,如果不吸烟,不是就有钱?”老顾听了也不说什么。那年除夕,要买年货缺钱,妻又看到他嘴上叼着香烟,发牢骚说:“家里没钱买年货,你还吸烟,真是穷不攀(嫌慢)——放火烧!”而老顾也不发火,淡笑了一下,似乎很诚恳地说:“没钱买年货?去跟春水弟借吧!”其妻信以为真。当妻从春水家回来时说“二弟家也没钱”时,老顾笑着说:“老二没吸烟,怎么也没钱?”说着慢条斯理地从裤袋中掏出钱对妻说:“我这个吸烟的人现在倒还有几块钱,拿去买年货吧!”妻接过钱,默默无言,以后再也没说过“戒烟”的话。

其实老顾当时也是真没钱,他是从玩得好的会计那儿借来的几块钱糊弄妻的。人们在议论这个“促侠佬”“绝寿小”的同时,都说:“以前劳动收入那么少,现在妇女们不论在本地或外地打工,每天都有百十多块;木瓦匠外出打工,包吃包住每天都拿到二三百。大家都富了,社会也更和谐了。”

6.种田有补助——二姑娘倒贴

为人做了事,不要报酬,还给恩惠,叫“二姑娘倒贴”,即‘倒找’之意。有个外号叫“笑宝”(说话风趣,撩人开心)的青年,在村里首次发放田亩补助费,他拿着刚领到的钱一路回家时,逢人就通知说:快去领“二姑娘倒贴!”人们听了仔细一想都笑着说,对!国家不收农业税,种田还给补助费,真是倒贴。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国家给我们补贴的可多着哩!在党中央作出的强农、惠农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在造公路、建桥梁、农田水利投资、大型农机具扶助、电器送货下乡、发尊老金、办敬老院、医疗保险、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使广大农民都得到了实惠。

在本村的宣传栏里,还有一篇摘抄的塾师任正学先生专著《田舍吟》中的诗句:“凶年加税已云苛,况复连加三倍多,只顾地方经费足,农村凋敝孰怜他?”它记叙了解放前(1928—1929年)在灾荒年景下,反动政府两年增加田亩赋税三倍多的事实。人们都说: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只有共产党才真正关心“三农”。

7.任裕国儿时的梦想——住进城

村民任裕国,儿时常跟父亲去兴化城挑粪看守船。他看到城里人住的都是青砖黛瓦房,大街小巷铺的都是砖石,风雨不动私自造烟的村子,清洁如洗。又听到那一家家的商店的“木匣子”里传出的锣鼓喧天、吹弹歌舞的“洋戏儿”;而乡下人,住的是低矮的茅草屋,围着苫子(防雨打泥墙倒)的土墼墙,下雨走的是泥溅到膝盖的小巷子,生活枯燥单调,非常羡慕城里人。常对父母说:“长大后我也要住进城!”爸妈听了,叹了口气说:“孩子,‘三世修不到城脚跟’,我们乡下人哪有这个福份?”

私自造烟的村子_农村发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

几年来,村两委会认真贯彻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策略,从2011年开始,全村累计投入村庄建设资金20余万元,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对主次干道硬质化,安装了路灯,新建了沿河驳岸,加强了绿化工程。在村西居民住宅区内,村民建有三排二十多座别墅,一样的款式,一样的装扮。如今的大陶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别墅排行、马路宽敞、碧水蓝天、文明卫生的城市景象。

前年91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任裕国,居住在村西新建的高楼里,常常打开比旧时木匣子“洋戏儿”优越得多的大彩电尽情享受:三水园,五里大桥,千岛菜花,万亩荷塘……一幅幅胜景让他目不暇接。当他临窗鸟瞰如诗如画、似城似乡的大陶村美景时,感慨万分,猛然间反问自己:这不就是我80多年前儿时的梦想么?

8.老董看阅兵——“东风号”说是“高射炮”

2015年9月3日,在村委会办公室里,老干部、老党员和村两委会的成员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曾为渡江作战运送过炮弹并参加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老党员董文高也在。当他看到6支导弹方队7种型号大国长剑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无比自豪地指着一辆辆装甲车上的一颗颗又大又长的弹头说:“这些高射炮上的弹头,比起我们那时装运的炮弹头大多了!”旁边的人听了说:“这不是高射炮,是‘东风’号反弹道导弹!”并带有开心取笑似地说:“老董看阅兵——‘东风号’说是‘高射炮’”,大家都笑了起来。听了此言,老董面有愧色,悔不该多嘴多舌,不懂装懂!

一旁同时观看的村主任笑着解围并补充说:这种“东风”型导弹是我们中国自己所造,它有“东风21”“东风26”等多种型号,它最高速度为10倍音速,比任何可能拦截它的武器都快,而且可以对付移动的目标,具有射程远、打击目标准的特点,是海上作战的“杀手锏”;老董为新武器的巨大威力而忘记了不快,他接过话茬儿说:想当年,我们运用地雷战、手榴弹,炸得鬼子稀巴烂!村支书停了一下又说,从当年的手榴弹,到今天的多种型号的弹道导弹,这是我们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标志,也是我们捍卫世界和平、实现中国梦的保证!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说:“是,绝对是!”

除上述以外,村里还有如《三先生砌瓦屋——寻榔头打头》《勤俭建新村的丰碑——百姓大舞台》等故事。这些故事都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近百年来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战历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