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香烟 初创云烟品牌
时间:2024-03-17 21: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云南的香烟驰名中外。如今,只要提到云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红塔山”、“云烟”这样一些名牌香烟。的确,云烟是云南人的骄傲。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早期创业者步履的艰难和蹒跚。 早在明朝后期,滇西蒙自一带就有人晾晒吸食“兰花烟”。但云南人普遍接受香烟却在 20世纪初。英美机制香烟进入云南后,以全新吸味、精美的制作和包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很短时间内,外来香烟完全占据了省内市场。为改变这一状况,振兴地方实业,省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筹划自己的烟草工业。 1910年,昆明李松茂等 5人合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机器生产卷烟的尝试。 1922年,墨江人庾恩锡筹资 15万元,从上海购进设备,聘请了外省技师,招募了百余名工人,创建了云南烟草工业的第一家企业。他们以本省晾晒烟叶为原料,生产机制卷烟,日产包括著名的“重九”牌在内的香烟 30万支。由于本地晾晒烟叶烟质不佳,所制香烟品质不高,该公司产品很难与洋烟竞争。公司苦心经营,勉强维持数年,终因质量和资金等问题于 1928年停产,后被改组为官办的南华烟草公司。开始引种国外优质烤烟的尝试。 1914 年,英美烟草公司为降低成本,扩大倾销,向云南提供美国和土耳其烟种及栽培技术,曾在通海、玉溪等地进行试验栽培未获结果,但从此云南开始引种美烟。 1931年,省政府主席龙云训令在通海等 34县倡种美国烟草。但由于英美烟草公司在种籽上的控制和垄断,也未能获成功。 “ 七·七事变 ” 后,山东、河南等一些主要烟草产区先后落入敌手,很多卷烟企业不得不到大后方来寻找原料。 1939年冬,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通过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出面交涉,由曾任云南大学蚕桑系主任、时任农业部技正的常宗会携带美国烤烟籽种,在昆明东郊试种获得成功。民国云南省政府由此看到烤烟的潜在价值,决定作为新的农业资源加以开发。于 1941年设置烟草改进所,先后从河南、山东及法国引进美国烤烟籽种,进行试种、驯化。经过比较试验,确定以金圆作为推广品种。次年,在昆明、江川、玉溪等 7个县种下 2727亩烤烟。在各推广县成立了烟草改进分所(后改为工作站),负责此项工作。专门举办烤烟技术人员培训班,进行人员培训,然后以这些人为骨干,对农民进行宣传和指导。政府免费提供烟种,并按种植面积和烤房数获得无息贷款。到 1943年云南香烟,全省直接接受培训的烟农已在千人以上云南香烟,做到了“凡从事种植美种烟叶者,均具有栽培和熏烤技术”。在此期间,又先后兴办了云南纸烟厂和云南烟叶复烤厂,加上原来的烟草改进所,合并成立烟草生产事业总管理处,将烤烟的生产、售卖统一起来,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由于措施得当,烤烟种植很快在全省发展起来。抗战末期,云南从美国非利——莫尔斯种籽公司引进了烤烟原种,由烟草改进所负责人徐嘉锐带领,进行品种更新。 1946年以后,“大金圆”、“特字 400号”、“特字 401号”等优良品种取代了原来的金圆种,完成了烤烟品种的更新换代,并使其逐渐定型。特别是大金圆种(又称“红花大金圆”)成为云南烤烟的主要品种。至此,云南烤烟的优势开始形成。 烤烟开发的成功,对云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农业上,烤烟成为省内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它的发展加速了云南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玉溪、通海、江川等地,被称为“云烟之乡”;在工业方面,到 1947年,全省共有烟厂 40多家,年产卷烟万箱以上,烟草工业成为重要行业,卷烟成为云南重要的工业产品。随着烤烟在全省的普遍发展,云南成为全国烤烟的主要产区之一。到 1943年已有 14个县种植烤烟,面积 23595亩,产量 946360斤。卷烟生产也开始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不仅占领了省内市场,而且也走向了省外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