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造烟的村子 讲述中国盐的故事
时间:2024-04-04 06:0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博物馆展示的四川自贡盐场的图片。 □记者 白 云 [阅读提示] 在渤海湾,小城黄骅,自古就有“鱼盐之利雄天下”的优势。 春秋时期,这里就开始“煮海为盐”私自造烟的村子,秦始皇时期,这里因鱼盐丰饶设置柳县,西汉时期这里又成为全国首批设置的38处盐政县之一。 黄骅市内的章武城遗址、海丰镇遗址、唐代煮盐遗址,再现了数千年前的“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也是历朝长芦盐场煮盐的重要基地。 “傍海煮盐”的盛况至今还在延续,只是煮盐工艺仍在不断升级。 2009年,一座以海盐为主题的博物馆在黄骅市落成,这是全省首家盐业博物馆,也是全国三大和盐有关的博物馆之一,更是国内展示全国各地盐业发展资料最全的博物馆。 涵盖了中国三大制盐工艺的专业博物馆 “千灶煮海凝玉屑,万畦纳潮起雪山”,这描绘的是一幅壮阔的煮海为盐场景。这副对联张贴在河北海盐博物馆的门口。 这家以盐为主题的博物馆,坐落在黄骅市繁华的渤海路上。3月13日,正值上班时间,博物馆外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但走进2000多平方米的海盐博物馆,一切都安静下来。 博物馆上下三层,分布有一千多件藏品,其中最新的两件石质藏品,静静地蹲在一个玻璃罩子里。石头纹路里满是岁月留下的印痕,因为刚被群众捐赠来,博物馆还没来得及给它们贴标签写说明。 这两件藏品一大一小,为上细下粗的圆台形,上面造型为银铤钮状,与常见的秤砣形状相仿,均由石灰石制成。大的底部直径为24厘米,上部直径为21厘米,高21.5厘米,重43斤;小的底部直径为22厘米,上部直径为19厘米,高20厘米,重34斤。 河北海盐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2月22日那天,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馆里接到报告说,黄骅市齐家务乡同居村两名群众在家里发现了两件老辈儿的物件,好像是个称盐的秤砣,问博物馆要不要。 “我们赶到同居村,看了看这个东西,感觉文物价值很高。”张宝刚介绍,同居村在明代是长芦盐运司第二大盐场严镇场的衙署所在地,重达43斤的石权正好说明,当地的官盐专卖一度兴旺,他们推测,43斤和34斤的石权应该是一组石权中的两个,可以一次性称量数百斤。 “权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盐腐蚀性较高,铜或者铁质权容易被腐蚀影响计量精准度,石权的出现进一步说明黄骅地区制盐业的发达和兴盛。”张宝刚说。 作为一家专业博物馆,海盐博物馆里的很多藏品说不上多珍贵,却在2011年2月,荣获过河北省第二届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业内认为,河北海盐博物馆在全国三家盐业博物馆中藏品最全。 这是因为,这家博物馆冠名并非“国字号”,却涵盖了中国海盐、湖盐、井矿盐三大制盐工艺,并收入了26个产盐省份的现代制盐技术和产品。 在海盐博物馆以“华夏盐踪”为主题的展区,展示的正是中国4000多年的制盐工艺发展史:在海兴古制盐遗址展位,我们能看到制盐所用工具从盔形器到金属器的变迁;从各地的制盐工艺展示,我们能看到从煮海为盐到滩晒制盐的发展。 人类自古就对盐极为重视,这是因为盐的存在关系国计民生甚至国运兴衰。 在“煮海为盐”场景,模拟现场炉膛的火栩栩如生,似乎让游客能联想到史书记载的“万灶青烟皆煮海”的壮阔场面;板晒场景,两名工人抬着工具能依稀看到洁白的盐粒已经初现架板;推着独轮车的盐工手臂青筋暴起,却看着满地盐晶面带微笑…… 展厅里还有关于全国各地的盐品种展示,有雪白的大块盐花,有类似水晶的晶体盐,也有土色的大粒盐,更有采自甘肃的大块天然芒硝和青海的大块矿盐。 在这个展厅内详尽地介绍了盐的分类、盐的妙用、盐与美容,及世界各地的盐,还展出了大量盐的衍生产品,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和游客互动,向游客展示了人类在寻求盐的精制和产量过程中,所走过的每一步。 让人们看到盐业一路走来的变迁 尽管并非周末,海盐博物馆里仍有来自外地的游客,正认真听讲解员讲解。游客们面前,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陶制品。 这是海盐博物馆一件“年纪较大”的盔形器,是古人早在春秋时期就使用的人工制盐器具。这个类似头盔的陶制品,高不到30厘米,直径约为20厘米,纹路里还残留着白色的盐碱。 盔形器上尖下圆,用支架进行固定后,倒入海水下方加热煮沸后就可以析出盐。这是黄骅一带,较早利用海水煮盐的实证。 “早在1989年黄骅博物馆成立时,我们就划出区域专门做盐的展览。2004年筹建海盐博物馆时,我们就想通过博物馆的展品,让人们看到盐业一路走来的变迁。”河北海盐博物馆原馆长魏兰香介绍。 这一初衷在海盐博物馆得到了充分体现。 随着提炼金属技术的提高,金器开始应用在制盐中。博物馆展示的古人利用盘铁煎盐的一幕,再现了工艺升级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炉灶内大火通红,工人弯腰向其中添加木柴,平整的盘铁挂在灶上,另一名工人提着木桶向其中倒入海水……借助现在声光效果,观众们仿佛可以听到看到,沸腾的炉火中,盘铁上刺啦作响,洁白的盐晶瞬间出现。 张宝刚介绍,在古代,盐业加工、销售都属于官方专营,史书记载,明代老百姓有民籍和造籍之分,后者中就包含盐民。为了防止盐民私自制盐,官方将硕大的盘铁切割成不规则的几块,由不同的盐民收藏,制盐时才拼接在一起,将盘铁烧至高温,利用卤水泼到盘铁上瞬间蒸发来完成煎盐。 海盐博物馆收藏的几块官盐印板也非常珍贵,其中清代的湖南盐法长宝、清末的解州盐运税、解州贡盐印板等,都是官盐禁止民运的代表。这些可能扣在麻袋或者船只上的印板,是为便于运输过程中查验。 循着博物馆的布展,观众可以看到制盐技艺的发展脉络。即使到了当代,制盐工人穿着胶鞋在盐池中种盐也并非轻松的工作。而古代,盐,更可以关系一城一地甚至国运的兴衰。 “春秋时期,齐桓公煮海为盐,以鱼盐之利雄霸天下,黄骅当时地处齐国北部,盐业自此兴盛。”张宝刚介绍。 海盐博物馆最能代表黄骅一带盐业发达的藏品,是一枚重达50两的银铤。日久年深,这枚银铤早已不再是鲜亮的银白色,而是黯淡发黑。“这是当时的海丰镇盐使司要上交国库的专用官银,是用官盐税收的碎银铸就的,并不在市面上流通。”张宝刚说。 海丰镇遗址位于黄骅市东25公里,据《盐山新志》记载,“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为繁盛之区皆以行盐故也……至元盐业不振,渐为废墟。” 历史上,海丰镇一带曾被称为柳县、章武县,在唐朝时,官方将零散的民间制盐纳入管辖,海丰镇就此形成制盐规模。这枚50两重的专用银铤,就出土于海丰镇遗址。 尽管为了争盐之利,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起和盐有关的战争。但富庶的盐商和管理盐运的盐官,也带来了建筑和文化的繁茂。 谁能想到,盐商还会推动戏曲的发展?在海盐博物馆,“盐和戏曲”专题乍一看让人觉得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读了介绍,才明白盐的推动作用。 比如徽州盐商富甲一方,经济的富庶带动了文化消费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徽商纷纷蓄养戏班,不惜重金打造徽剧,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机会。歙县大盐商江春,就是一位品位极高的戏曲鉴赏家。 海盐博物馆院中还有一块明朝的碑文,详细记载了一位叫韩应龙的盐运史,买地收租供养当地的孤儿,这个孤儿院叫先斯院。先斯院瞻田碑文记载了详细的土地亩数,担心其死后佃户赖账。原本叫马里通庄的村子,也因官方立碑而改名官庄村至今,并在当地传为美谈。 为建馆走访26个产盐省份 目前,国内和盐有关的博物馆主要是江苏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四川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及黄骅市的河北海盐博物馆,这三地都是中国制盐史上有代表性的产盐区。但展示全国各地盐业发展资料最全的,就是河北海盐博物馆。 为什么这座小小的博物馆,馆藏会涉及全国所有产盐区?这就要从海盐博物馆的筹建说起。 今年75岁的魏兰香,已于1999年退休。后被返聘担任黄骅博物馆馆长,直到2013年12月才再次退休。2006年她主动请缨筹建海盐博物馆时,已然六十有三。 这位从二十出头就骑自行车下乡宣传收集文物的老文物工作者,回忆起建馆的初衷,不禁眉梢一挑。“当时就琢磨,长芦盐场咱黄骅这儿是起点,海丰镇遗址咱这儿是‘国保’,有着几千年和盐有关的文化,我们想建一所博物馆能让人们看到海盐的变迁。” 早年筹建黄骅博物馆,泼辣的魏兰香就骑着车子到各村的大集上举着喇叭吆喝征集,是文物就要。可到筹建海盐博物馆的时候,从黄骅博物馆直接转过来的文物并不多,到底这家专业的海盐博物馆该怎么建,老人反而觉得心里没底了。 “虽然说准备筹建海盐博物馆,但我们这几个人,没一个研究过盐,究竟全国的盐业是什么情况私自造烟的村子,各地产业区有什么区别,也就手头的一点点资料。”魏兰香有点犯嘀咕,于是领着博物馆里的年轻人,开着一辆小面包车先去外地学习。 第一站去的是与河北山海相连的山东。两地同属海盐制盐区,制盐的基本原理就是淡化海水,不管是设备还是技法,两地几乎都是相似的,“这一看,心里有点慌,大家都差不多,这还办什么博物馆?差异化在哪呢?” 出了山东一路折向西北,穿山路过沙漠,在甘肃的高台盐场,车走在路上,只见河床上到处都是大块的芒硝,戴军跳下去就搬……就这样,差异化开始浮现了,博物馆的定位也日渐清晰,他们沿着全国的盐业分布图,走访了全国26个产盐省份,对所见所闻的制盐工艺都进行了拍照和采集标本。 戴军记得,当年在内蒙古吉兰泰镇,一下车他和同事就蒙了:当地已经穿上了棉袄,他们还穿着短袖,冻得直哆嗦。“但那个湖盐太美了,硕大的盐块自然结晶,要多好看有多好看。我们跟当地协调了铁钎、漏勺等一些制盐工具,搬进了车里。” 内蒙古、甘肃、青海……一路走来,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魏兰香累得犯了老毛病,一坐起来就天旋地转,只能躺在面包车的后排座上赶路。“各地盐场收集来的制盐木叉、筛子都在后头,路上又颠,有时候,眼瞅着木叉就卡在我这里……”魏兰香比划着脖子的位置。 “我们一路走访,遇上其他专业博物馆,对人家的布展、摆放物品、灯光等等都研究了一遍。2008年,直到腊月二十九,我们筹建小队才回到黄骅。”对那段行色匆匆的岁月,戴军至今记忆犹新。 除了收集外地的相关资料,黄骅的文物征集工作也紧锣密鼓。 当时听说大左庄有一件铁权要卖,魏兰香赶紧去做工作,几经协调,才把这件铁权追回来,“这是按文物法规定的,好在咱有‘尚方宝剑’。” 就这样,一千多件藏品,包含500多件未定级文物,再加上各地的制盐工具和工艺展示,2009年10月份,河北海盐博物馆在海边小城黄骅市开馆。 如今,海盐博物馆的藏品还在不断丰富,带有科普性质的“神奇的盐”展厅,如今又在升级。盐的故事,还在这座博物馆里不断讲述。 本版图片均为记者 白云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