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产生和发展_养生文化的起源和追溯
时间:2022-09-19 03: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文章目录养生的产生和发展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庄子·养生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学是遵循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为实现保养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而形成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中华养生文化贯穿了《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这一主脉,构成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根本和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为人类生命健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使我中华民族繁衍传承,生生不息,是世界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保健就是运用养生学的理论与方法保养生命养生,预防疾病,使身体、心理和行为健康,增强体质,健康长寿。现代医学鼻祖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治愈疾病的不是医药,而是人体自身”,这和养生理念是一致的。养生保健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自从有人类时候起,早在旧石器时人类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诸如火的应用、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有关。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抵御自然的能力,在长期与疾病和死亡的抗衡中,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养生经验。 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保健有了很大的促进,为中国养生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漫长的两千多年。古往今来,上自《黄帝内经》下至现代医学,产生了众多的养生理论和实践家,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追求健身长寿之道,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健身养生秘诀。其观点、学说尽管异而不统,但却融汇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养生体系。后来,中国传统养生学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儒家养生学派、道家养生学派、佛家养生学派、医学养生学派等四个学派。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尤其是中医养生学派更为突出,逐渐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学说体系,成为养生的主流体系。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的,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养生保健内容和方法又有不同,但它体现了人类追求健康的美好愿望。养生保健是随着社会文明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和时代性,把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养生保健的好方法综合利用起来,为促进人类健康服务。 养生的起源及文化追溯 养生一词,早在《吕氏春秋》就有明确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意为知晓生命规律的人,其饮食起居、行为举止等不可有害健康、有害生命,这是养生起码应该做到的。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的丰富经验及学术成就。 《黄帝内经》中早有关于上古之人养生之道的记载:其“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说远古时期的先民,懂得养生事宜,故能保持形神的健全和谐,命长百岁而获天年。追溯旧石器时期,由于火的发明,改变了先民的食性,熟食便是食养、食疗、灸熨的起源。新石器时代,先民已能磨制石器、骨器,因此而又有了砭石、石针的应用;先民在采集、狩猎之时,听百鸟之鸣,闻松涛之声,观禽兽之姿,渐感于心养生,随动于情,模而仿之,便是音乐、歌舞、导引的发端。殷商的甲骨文就有“沐”、“浴”、“寇帚”的文字记载,表明奴隶社会时期已重视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甲骨文中尚有“疾言”(语言障碍)、“疾耳”(听力障碍)、“疾首”(头部疾患)以及使用针灸、按摩、导引、热熨等进行防病治病的记载。 (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知识大有发展,其中不乏养生保健的精辟论述。如《老子》认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才是“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则说“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为寿而已矣”。《管子》指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吕氏春秋》将运动喻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诸子之说,应为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等养生理论的萌芽。而“天人相应”的养生法则,早在诸子之说中就有蕴含。如《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