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烟村四五家
时间:2022-12-27 00:5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在乡村生活过的人,一般都会喜欢炊烟。炊烟升起,意味着有热热的饭食,意味着炊烟下面有一个温暖的家。所谓“人烟”,就是说有人的地方必定会有烟私自造烟的村子,而这烟也就是炊烟啊。 这是自古以来经典的乡村景象:淡蓝的或乳白色的炊烟袅袅升起,在村庄上空氤氲成一片,整个村庄很快被笼罩在淡淡的烟霭中,使得屋舍、树木仿佛也影影绰绰,呈现朦胧淡雅的美。 如今,不少乡村不再用柴草生火做饭,像城里一样用上了无烟煤、液化气,但在我的心里还是有这样一幅经典的乡村图画。正如一首古诗所写的那样:“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传统乡土社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依,处处唤醒人内心深处的亲切感。 空中飘着淡淡的云烟,云烟底下,有古老的村舍和逶迤的村路,有旋绕的围墙和朴素的院落,有低低的草棚牛圈,有长长的开着花的篱笆,有孤孤单单的井台和井台上静止不动的辘轳,有圈成一块块园地的碧绿的菜畦,有一座座池塘和池塘边扑棱着翅膀的鹅鸭,还有一棵棵青枝绿叶的树,葱茏的灌木结着红红的浆果,有淙淙的溪水从灌木丛中流淌…… 所有这些田园元素,仿佛都是被炊烟唤醒的,丝丝缕缕牵连着生活在炊烟下人们的身心与情感。 难怪走出乡村的游子,总是对故土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牵挂、惦念;即使在故乡曾经苦难,对远方有无限向往,回望故土那片炊烟还是会热泪盈眶。 以为司空见惯, 我原本对炊烟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有一天,我爬上我家院子里那棵高高的枫杨,然后朝下看。啊,整个村庄都在我的脚下,原本还觉得面积比较大的村落变得很小,屋宇簇拥在一起,仿佛张开衣袂就可以将它覆盖。 那黑色的屋脊挨挨挤挤,仿佛鸟儿们把翅膀叠加在一起。时当雨后,雨水把屋脊洗得发亮,村边的树叶子也显得更加翠绿,弯弯的村道也是湿湿的,而更妙的是,从屋脊当中柔柔地飘起炊烟,淡蓝的烟弥散开来,糅合在一块,贴着湿漉漉的屋瓦飘逸低旋,仿佛恋恋不舍,久不散去…… 我顿时觉得眼前的景与物都活跃起来。这些淡蓝的缥缈的烟缕提醒我:我的生命的根就扎在这一片生机里,我的心今生今世都与这一切紧密地连在一起。 但我的脚步还是向外拓展。最初在乡野,我沿着门前的土路走向别的村庄,去访友,去借书。雨后那土路上布满了深深的牛蹄印私自造烟的村子,甚至还不时地见到遗落的牛粪,可是我喜欢!尤其是走不多远,我又会遇到淡淡的炊烟,它们从丘岗背后、土坡一侧或绿树丛中柔柔地飘逸而出,仿佛在争先向我表示欢迎。 这些烟霭里夹杂着藤蔓上伸出的一两枝猩红欲燃的花朵,也夹杂着几声细细的鸟鸣狗吠,随后又朦胧地透露出邻村一些熟悉或半熟悉的脸庞,这一切让我感觉多么亲切,我感觉这里同样是我的家园。 欢喜的我走到炊烟下的人家,叩门见到了我的学长、书友,在他家的书柜里翻出了一叠好书,打发大半个漫长的白昼,觉得收获满满。回来时,朝着自家的村庄上的晚烟走去,却又有回归亲人怀抱之感,脚步就更加轻松愉快。 虽然平常,这些对我来说,却是那么难忘。还记得有一个冬夜,寒风渐起,道路泥泞,我在大队部的碾米厂里陪我家对门的堂二姑爷摆龙门阵,不知不觉天便已黑定。 这时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了,二姑爷忽然对我说,走,到老张家去吃饭。老张是他的亲家。我们在泥泞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我觉得路是太难行了,真不应该走这么远的路去吃一餐晚饭哩。但二姑爷却兴致勃勃,一直给我打气。 快到时,我却忽然看见,天边却似乎亮了一些,池塘边的那户人家屋顶上正升起浓浓的紫烟,紫烟上还有白云似的烟缕,在黑暗中显得那么醒目,仿佛是一杆旗帜在摇动、在召唤,给我增添了许多温暖。 往后,我也可以独自去二十里外我的外婆家了。途中要经过一条大河,宽阔的大堤下,散落着一些村庄。其中有一个村子,布局就像一座小小的集镇。我看见三四排黑色的屋脊笔直地延伸向远处,街旁的许多房子还是木板墙壁,屋檐和门窗也是老式结构的,显然这个村子很有一些年头了。 正值晌午,淡淡的乳白的炊烟无声地飘升,在村街上空飘荡,掩映村庄如同若虚若实的画境,使我想起《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井人家,有着令人向往和回味的人间烟火。想象多少年来这里上演着一幕幕乡土人间戏剧私自造烟的村子,我极想走下河堤去这个村庄走一走,可是当初年纪小,后来大了又来去匆匆,终于没有停留过,现在远离了家乡,再回去,说不定这样的村落已然消失。 确实,当年在乡村,每走一两里,就会遇见一个村庄,哪个村庄没有炊烟?烟村四五家,展现出无尽的人间与无限的岁月,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静祥和,这恐怕也是千百年来的一大特色,也可能因此才会有如此深厚的乡情与乡愁。在城镇化的大潮下,这一片像炊烟一样袅绕升起的乡情与乡愁私自造烟的村子,应该更深地镂刻在我们心灵的底版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