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生说 | 立秋之后,这份养生指南请收好!
时间:2022-09-18 21: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虽然谓之“秋”,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再加上还处在三伏天,又是“热死牛”的晚立秋,这个时节该如何养生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宣磊为您送上一份实用指南,记住这20个字就够了~ 防暑御凉 立秋后,正午时分仍高温难耐,防暑祛暑仍是关键。高温时要避免户外久留,选择树荫下或通风处活动,并做好补水防晒护肤。南方潮湿地域,衣服、被褥、枕头易发生霉变,敏感体质可能发生接触部位的红疹、水泡等,宜多清洁皮肤、勤更换汗多衣物。夏秋交替,蔬菜瓜果品种丰富,如茄子作为药食,性味甘凉,能清热健脾、消肿利尿,还能降“火气”,可配合香菜、蒜末等煸炒食用,口感清香。 天气早晚渐凉,早出晚归或夜跑锻炼者,要注意天气变化,随身携带长袖薄服,防止“背”“心”着凉导致感冒。中医称“鼻为肺之窍”,早晚受凉后人体易首发鼻塞、流清涕,此时可用生姜片、葱白、白萝卜煮水温服以驱散风寒。有慢性鼻炎者,还可配合按压迎香穴,辅助通利鼻窍。 具体方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50~60次,再点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位于鼻唇沟与两鼻翼外侧交界处),每日早晚各做一至两组,坚持一周左右效果更佳。 护脾防泻 立秋刚至,暑热未退,而夏天贪“凉”造成的脾胃虚弱尚未恢复,需注意健脾和胃、勿伤脾阳,避免腹泻。 百姓有“啃秋”的习俗,有些地区立秋当天讲究啃吃西瓜或香瓜,缓解夏日酷热。俗话说“秋瓜坏肚”,西瓜性寒,立秋之后尽量少吃,以防损伤脾胃阳气。食物在伏天易发霉变质,此时要严控饮食卫生和手卫生,尤其是脾胃虚寒体质的一老一小,需积极预防细菌性痢疾、秋季腹泻的发生。日常健脾胃、助温阳的食物有山药、扁豆、栗子、大枣等。如扁豆(俗称“白不老”)能祛湿健脾、助消化、增食欲,扁豆蒜末焖面就是不错的选择。 滋润养阴 中医养生倡导“秋冬养阴”,指在秋冬两季保养阴气,为来年人体升发阳气、强壮体格打基础。随着立秋向处暑节气的过度,阳气渐收养生,暑散阴长,可依据体质开始滋养阴气。 上班族白天工作紧张,久视电脑屏幕或脑力消耗过多,中医认为损伤机体阴血,建议白天可多喝温水、蜂蜜梨汁等;午休可辅助眉部穴位按压或佩戴蒸汽眼罩养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穴位按压方法:平静闭目,拇指依次按揉双侧眉头(攒竹穴)、眉腰(眉中间高弯处,鱼腰穴)、眉尾(丝竹空穴),每处按揉10~15下,顺序完成三组。晚餐搭配银耳百合羹,睡眠时间可较夏季提前半小时到1小时,卧床后避免居室或电子产品强光,保证优质睡眠利于养护阴气。 秋季是丰收的时节,秋梨、蜂蜜、银耳、芝麻、枇杷、菠萝、百合、藕、鸭蛋、甲鱼等均具有滋阴功效。阴虚体质或老年体弱者入秋后可进食芝麻核桃羹、冰糖鸭蛋羹等,有益增强体质;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蜂蜜入量,避免血糖升高过快;肥胖痰多、皮肤新发疱疹、血脂控制差者,应忌食或减少核桃、芝麻的入量。 “膳”贴秋膘 “贴秋膘”是立秋时节的传统习俗,尤其在北方,很多人经历苦夏“掉膘”,终于等到了进补机会。然而现在已经不是“胃亏肉”的时代,秋膘不必补得过于猛烈,可选择荷叶枸杞蒸乳鸽、红烧肉炖竹笋、黄精陈皮炖肘子等,餐后加一盅山楂秋梨羹利于清润消食。对于体检结果异常,特别是体重指数(BMI)大于28、体脂率超标(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32%)者,推荐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如鸭肉、瘦牛肉、兔肉,还可选择罗非鱼、沙丁鱼等,烹饪时少放或不放花椒、干辣椒,日常避免吃油炸膨化食物或零食。另外,赤小豆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功效,“贴秋膘”后担忧身材变形者可配合饮用红豆汤。 中医还重视情绪舒畅对消化功能的影响。贴了“秋膘”,不妨打打羽毛球或快走,利于增肌减脂。中医八段锦体操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即双手托举动作,利于通畅气机、帮助消化。来,跟着下面动图一起做:保持双脚与肩膀同宽,双臂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保持十指交叉,翻转掌心向上托举。 怡志养神 “秋老虎”仍在发威,难免导致烦躁情绪,此时养神的要点是“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建议选择通风环境,自我调节呼吸,控制激动和焦虑情绪。中医认为“秋气主降”,爱好香薰的朋友可选择沉香、柑橘、玫瑰花,配合饮用杞菊莲心茶、蜜桔银耳茶可理气除烦,缓解压力。 有关“秋”的字句易令人感伤,如气郁体质的围绝经期女性、老年人易思虑深重、触景生情,产生烦躁、抑郁等。结合季节特点,建议“接地气”式减压,如避开高温炎热天气,做好关节保护,登高远眺、湖边散步,也可居家养护绿植、正念练习、聆听轻快音乐调养情志。 作者介绍:宣磊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23年,专业方向:中医内科、中医风湿病、中医妇科和围产期疾病。 (责任编辑:admin) |